【摘要】本文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群众工作,深入探究其关于群众工作重要论述的基本要义,详细阐述在福建多地任职时开展群众工作的实践路径,并深刻剖析这些论述和实践所蕴含的价值意蕴。习近平总书记群众工作的福建实践,为党员领导干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群众工作重要论述的基本要义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人民至上的理念,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福建工作期间,这一理念贯穿其工作的始终。他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无论是在基层调研,还是制定政策,都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曾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党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这种根本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践行。 (二)强调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尤为重视这一点。他认为干部只有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疾苦。他以身作则,经常深入偏远山区、贫困乡村,与群众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心声。他倡导干部要 “脚上多沾泥土”,多到基层一线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通过密切联系群众,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还能增强群众对党的信任,为开展各项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注重“从群众中来”的工作方法 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知这一点。在福建工作期间,他积极鼓励干部向群众学习,从群众的实践中获取经验。他提出 “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例如在推动地方产业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他深入调研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将群众的智慧融入政策制定和工作决策中。这种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做法,使得各项工作更贴合实际,更具可行性和实效性。 二、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群众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需求 1988 年,习近平同志到宁德任职后,迅速展开深入调研。他到任 3 个月就走遍了 9 个县,深入了解宁德 “老、少、边、岛、贫” 的实际情况。在调研中,他关注到宁德丰富的山海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群众生活贫困。基于此,他提出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 等发展理念,鼓励宁德人民不等不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脱贫致富之路。他还深入到偏远的下党乡,那里交通闭塞,条件艰苦,他徒步数小时抵达,与当地群众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为改善下党乡的发展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同样重视基层调研。他关注到福州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如 “纸褙福州城” 的困境,许多居民居住在狭小、破旧的木板房,面临火灾和洪水威胁。他深入社区,走进居民家中,了解他们对住房改善的迫切需求。通过广泛调研,他推动了福州大规模的棚屋区改造工程,像苍霞棚屋区改造,切实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他还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为推动福州经济发展制定针对性政策。 (二)推动民生改善,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福建沿海地区,有不少连家船民世代以船为家,生活条件恶劣。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亲自带队考察,现场办公制定方案。他积极推动相关部门为连家船民建设安置住房,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上岸定居,过上了岸上有房、作业有船的新生活,解决了连家船民长期面临的居住、生活和就业难题,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将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他关注市场供应,推动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体系,确保群众能够买到价格合理、质量安全的蔬菜、肉类和粮食等生活必需品。通过加强农业生产扶持、完善市场流通机制等措施,守护好了群众的 “菜篮子”“肉案子”“米袋子”,让群众的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三)创新工作方法,畅通群众沟通渠道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建立了 “四下基层” 工作制度,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1988 年 12 月 20 日,宁德首次 “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 活动举办,习近平同志带领地县两级领导与来访群众对话,受理各类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一制度不仅让群众能够更便捷地反映问题,也使干部能够更直接地了解群众诉求,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推动地方发展过程中,习近平同志鼓励群众参与决策。例如在制定地方产业发展规划时,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组织召开座谈会,让群众代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一些民生项目建设中,也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参与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监督,提高了群众参与地方事务的积极性,使决策更符合群众利益。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众工作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一)理论价值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群众工作实践和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创新。他进一步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内涵。同时,他提出的一系列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观点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和发展。 2.为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为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其强调的人民至上理念、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以及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方法,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群众需求,这些理论能够指导党员干部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实践价值 1.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通过在福建工作期间的群众工作实践,习近平同志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种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为党的执政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实践中,党员干部深入群众,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从而增强了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2.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通过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地方发展实际和群众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地方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在宁德推动的脱贫攻坚工作,在福州开展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工作等,都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实践证明,只有做好群众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汇聚起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大力量,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时代价值 1.为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提供借鉴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解决群众问题的实践经验,为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益借鉴。他关注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通过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来化解矛盾。在新时代,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聚焦社会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以身作则,深入基层,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展现出强烈的担当精神。他的实践和论述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担当作为。党员干部应以他为榜样,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勇于担当责任,积极深入基层一线,主动解决群众问题,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通过深入基层调研、推动民生改善和创新工作方法等实践路径,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和实践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在新时代,深入研究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时期的群众工作,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时期的群众工作精神和方法,不断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本文为2024年度福建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与决策咨询项目(编号2024XT0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