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社会
八旬老人的“新闻联播”
【发布日期:2011-07-12】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吴林玉】
    每月的初一、十五,他都要在村里的老人科技活动室给大家播报时事新闻、奇闻异事、健康知识,一有时间就到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就作笔记查资料请教专家,让村里的几百亩农田实现科技种植的目标,他就是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村里的“文化站长”的盖尾镇石马村的余玉芳老人。
       7月1日晚,正是农历的六月初一,石马村的老人科技活动室的广播喇叭照例响起了余玉芳浑厚而诚挚的声音:“今天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纪念日,晚上我们的学习主要是回顾一下我们党的历史……”虽然已经年过八旬,腰上还绑着腰椎脱节固定器,但老人还是认真地把自己准备的资料和笔记用本地话一字一句地播报给在座的村民,台下坐着的30多位听众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听得聚精会神,有滋有味,一些老党员还激动地回忆起自己当年入党的情景。对于一些深奥的名词,“学生们”还会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余玉芳也能一一解答。类似的“新闻联播”对石马村的老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从2003年至今,余玉芳一直风雨无阻地义务为村民担当文化传播使者的角色。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就是他们“上课”的日子,上课要点名,请假要备份,满勤有奖励,虽然只是一个村级的活动室,但衙门虽小,制度健全。作为带头人的余玉芳也是以身作则,家里订阅了十几种报刊杂志,大到国家时事,小到家长里短,每次上课,余玉芳都备足文章,家里订阅的十几种报刊杂志就是他的知识“仓库”,一有空就读书看报做笔记,争取做到胸有成竹“不误子弟”。
       1982年从仙游县中医院退休返乡后,余玉芳开始研究自己喜欢的农业科技,从医人转行到“医农”。近30年的时间,余玉芳都在和农业、农民打交道,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数九寒冬,在石马村的田间地头,总能发现他的身影,有人要找他,他的老伴总会说“田地才是他的家,去那找他吧”。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如今在仙游的农业界,余玉芳算是“名人”,他为当地镇村的农业生产、科技推广、科普工作、文化传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极力推广的科技种植为当地农民增收增产,他推广的农业技术受到专家们的好评,他带领农民搞起来的试验田让农民们尝到了“土里刨金”的喜悦,他带头建起的村文化科技中心成了村里的“宣传部”,热点新闻、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农技知识、健康医疗知识……农民想知道的,这里都可以听到读到。
       现在,村里的所有农田都已经实现科技种植的目标,每当村里广播一响,村民们都会竖起耳朵,认真听讲,因为广播内容大都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比如通报田间的病虫害情况,预防措施,通知大家何时统一打农药,避免交叉传染,统一的田间管理模式也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不但省心省力,还增收增产,大家都很配合余玉芳的广播通知,余老再也不用挨家挨户地通知解释统一管理的好处了。
       科技种植走上常态化的轨道后,余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文化传播上,在村里修建了科技楼,设立了科技文化活动室,每月初一和十五组织村民特别是闲暇时间较多的老人听自己用方言播报的“新闻联播”,包括时政新闻、农技知识、保健知识、奇闻趣事等内容,绘声绘色的播报,丰富有趣的内容,让老人们听得入迷。打牌的少了,“上课”的多了,不少年轻人也加入到听众的队伍中。
       余玉芳已经年过八旬,长期的劳作让他患上严重的腰椎病,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新闻联播”。“现在年纪大了,上田间挥锄头的事也干不了,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能做的好,能为村民服务,发挥余热比灵丹妙药更管用。”余玉芳总结说。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