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里走出的农民烙画家
【发布日期:2012-01-18】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钱碧云】

年近60岁的郑光灿是秀屿区埭头镇湖东村人。他从小就对画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来又迷上了烙画艺术。经过近30年的勤学苦练,如今,他已成为有名的民间烙画家。在艰难的创作历程中,他努力探索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以典雅细腻、生动传神而名闻遐尔。 2005年,湄洲岛举办第四届新春祈福文化节期间,郑光灿的一幅《东方和平女神》获得很好的名次。2008年,在广州举办的的美术交谊会上,他的作品脱颖而出。从此郑光灿和他的作品便蜚声海内外。2010年,福建省第十四届省运会,献礼《莆田廿十四景图》以峰峦造势,以云水铺张,整个画面既有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又有淡雅疏朗的阴柔之美,极富意境,它是枕山曲水绕平原的锦绣莆田的一个缩影。 郑光灿从小就喜欢画画。8岁时,他就随父母下地劳作。风吹日晒,小光灿累了就坐在田头捡根干草在地上画画,画花草、画太阳、画虫鸟……如今的他回忆起那段时光时却没有丝毫遗憾。他说,是那段农耕生活给了他原生态的艺术灵感。 27岁那年,有一次,郑光灿在亲戚家见到一个做工精细的竹制茶叶盒,目光就被上面的烙画深深吸引住。此后,郑光灿像着了魔一样,弄来电烙铁、木板等作画材料,见到什么就画什么,饭也顾不上吃,零用钱全部拿来买创作材料,连夜里睡觉时手也在比比划划。遇到来家中串门的亲戚朋友,他总是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的最新作品问人家怎么样,若是人家一味地说好,没指出什么缺点,郑光灿反倒觉得很失落。 郑光灿爱画画,更爱用烙铁画画。对于他来说,自学创作的辛酸可想而知。刚开始,因为手法不熟练,“火候”不到,不是被烙铁烫伤了手,就是因为力度没掌握好,把画给烙焦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气馁。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图片,经过潜心钻研,他终于掌握了烙画创作的技巧。如今,郑光灿已能十分熟练地用电烙铁,在普通的木板上烙出惟妙惟肖的人物或山水花鸟。原本平淡无奇的木板,经过他的艺术加工,便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精品。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郑光灿更是孜孜不倦。他说:“自己原先创作的那些烙铁画仅局限于花鸟山水、飞禽走兽与才子佳人。偶尔看到其他人用烙铁画西洋画,也只有简单的轮廓。”于是,郑光灿作了大胆的设想,即,想用西洋画法来创作新颖的烙铁画。带着这个好奇心,他开始了对烙铁画的研究。通过反复实践,他终于取得了对烙铁画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据郑光灿介绍,要想在烙铁画上有所突破,首先是必须解决绘画工具。市场上的烙铁,有外热式和内热式两种,外热式又大又重,100瓦以上的不要说画画,单手握着就很累;而内热式的虽轻巧,但着深色时,因烙铁功率太低,达不到绘画要求。为此他大胆构想,反复探索,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改进了烙铁工具。从此,他创作起来更是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作品更是入木三分,引人入胜。 |
荔城区北高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感悟奋斗精神 探寻文化根脉
我市创新电力服务模式 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
荔城区西天尾镇:以“演”促防 以“练”备战
我市“五一”人气满满 假期玩法上新 文化旅游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