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社会
一村民20多年护路修路
【发布日期:2012-02-28】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李金春】

    山村乡路因路况差而造成村民出行难,但在仙游度尾屏山村,有这样一位老汉,为了全村村民安全出行、方便出行,他20年如一日当起公路的护路员养路工,积极修路铺路护路,又像雷锋那样做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用行动发扬雷锋精神,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义修公路,长期主动地为居民排忧解难,用“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雷锋之歌。


        爱心村民捐资修路


    这名老汉名叫严阿锁,今年61岁,是仙游度尾镇屏山村人。屏山村与泉州永春交界,地处半山腰,全村总人口有3000多人,过去因交通不便,经济十分落后,全村只有一条狭窄的泥土路与外界联系。许多女孩子不愿嫁到屏山村,该村村民也纷纷外出谋生,严阿锁也是其中一人。而他义务当起护路养路员却是缘于20年前一次回家旅途遭遇的困境。
    严阿锁说,20多年前,他在永春做生意,为了方便出行,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购买了当时的奢侈品二轮摩托车。90年代初一个夏天,他驾着摩托车从永春返回度尾老家,当车行驶至度尾埔尾与屏山交界时,发现通往屏山村的村道被水库溢洪冲毁,进村村道泥泞不堪。他的母亲经过该路段时,只好爬行而过。许多骑自行车的村民只能卷起裤子扛着自行车通过。村民运送化肥农药,在进入屏山村时只好卸下,然而用肩挑回家,村道坑坑洼洼影响村民的出行和安全及全村经济的发展。当时他也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能将摩托车寄托在隔壁村的村民家里,自己徒步回家。
    回家后,严阿锁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此时意识到“要致富先修路”重要性。于是第二天早上,他捐资雇了10多位村民,拉了两拖拉机的砂石,对村道坑坑洼洼之处进行填平,想不到这一次义举立即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运输的拖拉机、村民的自行车都可通行。从此只要路坏了被严阿锁看到了,他就要雇人前往铺路修路,给村民打造平坦的康庄大道。1998年,饱受交通困扰的屏山村村民,在村干部的发动下,村民们踊跃捐款筹资百万元,将2公里长的村道全部进行水泥硬化。


        12年坚持当养路护路工


    本以为村道变成水泥路,村民再也不会为出行发愁。然而1999年元旦前后,当严阿锁再次回家时,出行的村民又让严阿锁发愁了。原来自从村道水泥硬化后,由于经济原因,村道的路肩、重要路段安全护栏等配套设施无法跟上,这给村民出行又带来麻烦。严阿锁说,由于该村位于半山腰,村道弯道多、陡坡多,而村道旁边是溪河及树木,一些陡坡还长满芦苇,伸出路面的树枝树叶和芦苇严重挡住交通视线,加上弯道没有安全护栏,交通事故频繁,他就亲眼看到有两位司机驾着二部轮摩托车,因弯道处理不当发生翻车事故,结果连人带车掉落路边的2、3米深的溪床里而受伤;另有一村民骑着自行车也连人带车冲出村道掉入溪里而受伤,于是他决定义务当起村道的养路工护路员。
    那年他捐资3000多元,买来水泥砖头在弯道处修起长30多米、宽高40多厘米的安全护栏,之后他还将影响交通视线的障碍物——树枝、芦苇、杂草等物进行修剪清理;用锄头、镰刀将路边的杂草锄掉割去;买来小石子对路肩进行铺设;拿起扫把、铲子清扫路中杂物尘土……严阿锁说,虽然他长期都在外地谋生,但每年生意再忙,他都要抽空回家乡当村里的护路员养路工,每年建一点路边安全护栏、砌一些陡坡、修一些路肩……确保路况平坦安全,确保村民出行平安,而这一干就是12年。


        爱心之举受人称赞


    “屏山村民心不贪,勤劳致富有金山,爱心事业多承担……”这是草根村民严阿锁常用自编的顺口溜来勉励自己要多为家乡做贡献,平凡的话语总能带给人最真的感动。严阿锁不但义务当起村道的修路工护路员,只要村里的村民有困难,他都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许多村民看到严阿锁的热心为民行为,纷纷给予高度赞扬。
    “屏山是我家,公益靠大家,常回家看看,安全人人盼”,走进屏山村,在村道入口处安全护栏和悬挂的红色横布条这样的宣传语,这是严阿锁自制的发动村民参加村里公益事业的口号。村民郑长仙告诉记者,阿锁像雷锋那样做人,比较关心村里的公益事业,他为村里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常居住在厦门,但心里时刻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常回家修路铺路,自己捐资修公路护栏,热心当护路工,做力所能及的公益事情,还发动村民一起加入公益事业,给群众留下良好的印象。村民严金木也说,严阿锁把帮助他人当作天经地义之事,只要他人有困难,就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村治保主任林庆富也夸奖严阿锁说,10多年来阿锁积极关心村里公益事业,为村里做好许多好事实事,特别是每年都献爱心当起村道的护路养路工,砍伐树枝、芦苇等路边障碍物,清除路肩杂草等物,辛苦他一人,却方便千万家。十多年坚持不懈地在最平凡的岗位,干出了不平凡的事情,他的爱心奉献,有着不平凡的精神,促进了全村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推动了全村精神文明建设。他身上所传承的雷锋精神也一直在激励全村人民奋发向前。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