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珍:流动党员的“好榜样”
【发布日期:2012-10-23】 【来源:】 【阅读:次】【作者:】
叶文珍以低调的为人风格,敢拼会赢的性格,实现了从贫困农民孩子到上海滩闽商杰出代表、莆田乡亲“领军人物”的华丽转身。他怀着对党的深厚感情,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红色舞台上,用心耕耘,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树立起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形象。
流动党员的“好榜样”
叶文珍出生在北岸东埔镇一个小渔村,由于兄弟姐妹多,家境贫寒,17岁便跟着家人闯关东卖蒸笼,1985年到石家庄创办竹木加工厂,1991年到上海创办闽南木业有限公司,从个体经营户到拥有13家企业、资产20多亿元的企业家,成为乡亲们带头致富的榜样。 事业有成的叶文珍时刻不忘回报家乡。2006年,他出席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后,立即组织46家在沪莆商企业回归,率先入驻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投资18亿元,创办福建海宏木业有限公司,为加工区的发展起到示范助推作用。2007年,他联合陈银方等15名乡亲并购上海华总实业有限公司,建设宝欢汽配城。随后,他又联合上百名莆商,在上海和莆田等地抱团投资,有力地促进了驻地、家乡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 在致力于企业发展的同时,叶文珍不忘党员身份,情注弱势群众。为支持家乡“白内障复明工程”,他带头捐款100万元,还带动上海、北京等地乡亲捐资累计600多万元。在莆田市承办福建省第14届运动会时,他率先赞助100万元,并带动在外乡亲为省运会作贡献。在汶川地震和闽西北灾后重建、挂钩贫困学生等方面,他累计捐款超过500万元,成为奉献爱心的典范。 群众心目中的“大好人” 在上海打拼多年,不管是从事木材生意,创办建材市场,还是介入房地产业,与他合作的不下千人。大家对叶文珍的印象是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占别人的便宜,是个难得的“黄金搭档”。 叶文珍的家乡人多地少,近年来,他带动一批批乡亲外出务工经商,引导他们走上致富路,其中资产达百万元以上的就有上百人。在乡亲们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有求必应,力所能及提供帮助。2008年金融风暴袭来时,在沪不少莆商资金周转困难,销售渠道不畅,陷入困境。党员陈老板创办的木业公司资金严重短缺,企业濒临破产。叶文珍立即借给600多万元给他用于周转,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莆籍乡亲潘老板创办的上海木业受到冲击,叶文珍又挺身而出,主动以自己的企业为他提供担保货款资金1200万元,并借助自己的营销渠道,帮助他打开销路。2010年他牵头成立秀屿区上海商会,联合商会50多名乡亲成立上海秀屿投资有限公司,为资金周转困难的乡亲提供帮助。几年来,叶文珍先后为困难乡亲提供融资担保达上亿元,成为乡亲心目中的“大恩人”。
驻沪党组织的“领头雁”
雁阵高飞头雁领。具有近20年党龄的叶文珍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不辜负党组织的重托,勇敢地挑起千名驻沪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重担。叶文珍说:“组织的重托、党员的信任、乡亲们的期盼,时刻鞭策着我,令我丝毫不敢懈怠。”从2001年起,他先后担任党工委副书记、书记,一步一个脚印,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好大哥”、“老班长”。 作为莆田市驻沪党工委书记,莆田市上海商会常务副会长,身兼双重身份的叶文珍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有机结合的路子,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邀请上海各界知名学者、专家为驻沪党支部班子成员讲授《两新组织与基层党的建设》,为莆商讲授《领导理念与领导力创新》、《海尔竞争力与民营企业竞争》等知识,邀请宝山区大华新村派出所干警为经营木材行业的乡亲举办安全防范、消防知识讲座。近年来,他先后组织举办经营管理、金融、法律、党建等知识培训班100多场,参训人员达8000多人,不断提高流动党员和乡亲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同时,他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00多名,发展新党员119名。 晚报记者 钱碧云
|
荔城区北高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感悟奋斗精神 探寻文化根脉
我市创新电力服务模式 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
荔城区西天尾镇:以“演”促防 以“练”备战
我市“五一”人气满满 假期玩法上新 文化旅游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