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虽小书声依旧琅琅
【发布日期:2013-02-06】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周晓露】

这是一所边远山区的小学,准确地说,只是一个教学点,只有6名学生,两个年级,两名教师,其中一年级4名学生,二年级只有2名学生。这所学校虽小,可依然书声朗朗,两名年过半百的教师担当了教学、后勤等学校所有工作,让山村孩子茁壮成长。近日,记者带着好奇心来到游洋镇河星小学采访。 清淡的雾霭弥漫在山村,一所学校坐落在山顶上。 在该村的山脚下,记者沿着石阶来到了河星小学。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大门,也没有牌匾,平房前面的一片空地就是孩子们的天然操场,没有硬化的操场一角有一沙池,这也是校园内唯一的体育设施,而沙池里已长出几棵杂草,显示这里已经好久没人“光顾”了。在操场旁的一排破旧房子,就是学校的教室,有的门窗已经破损。映入记者眼帘的一幕是荒凉的,而从教室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无疑给校园增添了很大的活力。走进教室,只见一名男教师正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上课,当日天冷,穿着厚厚的4个孩子在认真听讲,教室里显得那么空旷。同时,记者发现,孩子们上课十分自由,发言也无需举手,在老师面前无拘无束。据借住在学校里照看孙子的村民老钟介绍,这是校长林复明,今年52岁,他既是一年级的数学老师,也负责给二年级的孩子上语文课,“我家在河星一组,山区交通不便,为了省去接送孙子的劳累,林校长就让我借住在这里,我们相处的就像亲人一样。” 而在另一间教室里,头发花白的张天来老师正给二年级的学生上课,空荡荡的教室里只有2名学生,教室的墙上贴着手写的课程表。趁着下课时间,老张告诉记者,由于学校只有两个老师,从周一到周五,他们的课都安排得满满当当。虽然孩子少,但所有课程都还是照常进行,一节课都不能少,作业也是每天都要批改的。“老师,我书包的拉链拉不开,您帮我看看吧!”这时,二年级的林志祥同学跑到老张面前说道。“由于学生人数少,孩子们很‘粘’老师。” 老张一边帮孩子拉开书包拉链一边说,随着山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大批山村孩子进城求学,致使学校生源日渐稀少。而学校人员少,大打扫、修课桌椅、烧开水这些工作都在老师的工作范围内。 今年59岁的张天来,他在河星小学任教已经40年了,见证了学校的辉煌到如今的低谷。学校原来有9个年级,最高峰时学生数达到400多人,每个班都有几十名学生。从前几年开始,学生一年比一年少。可如果不继续坚持办学,这些留守孩子也面临着求学的困难。而看着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他们依旧正常备课,把每天的课讲得有声有色。 中午11:20分左右,一口设在老钟住处前的小煤炉冒起了烟火,他开始做饭。“复明,中午我做了白鸭汤,您和老张过来尝尝吧!”吃午饭前,老钟不忘喊上两名教师。“当地的群众对我们很好,我们怎能不关心孩子呢?”林复明说:“山村孩子的生长环境闭塞,接触的东西少,只有让他们学到知识,以后才有出路。因此只要有孩子要读书,我们就会一直守在这里。” 记者离开学校时,两名教师把记者送到校园外的一棵腊梅树下,久久不愿离去。寒冬中,腊梅花竞相绽放…… |
荔城区北高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感悟奋斗精神 探寻文化根脉
我市创新电力服务模式 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
荔城区西天尾镇:以“演”促防 以“练”备战
我市“五一”人气满满 假期玩法上新 文化旅游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