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雪:“农牧民的期待是我最大的动力”
【发布日期:2013-04-02】 【来源:据新华社电】 【阅读:次】【作者:】
眼下正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备春耕的时节。记者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保康镇巨宝山村见到梅园雪时,前来为当地农民送“测土施肥建议卡”的她正和宝山村几个老庄稼把式围坐在炕头,研究今年如何种田。 “梅主任,今年什么时候开犁好?”“今年我们选哪一个品种的种子好?”“怎么上化肥才能提高产量啊?”梅园雪忙着为乡亲们解答疑问,农民脸上不时露出会心的笑容。 每年春耕前,是梅园雪最忙的时候。如今已经是内蒙古自治区科左中旗农牧业局副局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的她,春耕时仍会亲自走进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如何科学种地。“春耕最关键的时候,农民一年的收成怎么样,全看啥时候种,种点啥。” 提起梅园雪,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前胜利嘎查农民包海满怀感激:“她是我们种粮农牧民丰产增收的圆梦人,在她的指导下,全旗玉米亩产平均提高了300公斤,并创造了亩产1150公斤全自治区玉米高产纪录,让我们旗连续9年粮食总产居自治区第一名。” 1989年,梅园雪从内蒙古哲里木盟畜牧学院毕业回到家乡,毅然放弃了“坐机关”的机会,开始了她漫长而艰苦的农业技术推广之路。科左中旗位于内蒙古东部,全旗44.9万农业人口中有85%是蒙古族。用当地人话说,“马背民族”学会种地已经很不容易了,别再想其他的了。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民使用单一氮肥,造成不少土地板结,广种薄收,加上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亩产不足450公斤。 梅园雪意识到,想要提高粮食产量,必须从改良土壤入手。为此,她找专家、查资料、搞调研,带领职工深入田间地头采集土壤样本,摸清全旗耕地“家底”。 上世纪90年代,科左中旗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乡村公路,农技人员下乡只能搭老乡家的农用车。“现在开车只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那时候一走就得半天。一路颠簸,下了车腿都不会走路了。”梅园雪说,为了在春播前采集好土壤的样本,她下乡常常是穿着棉衣带着毛衣,因为一圈走下来,已经从冬天走到了春天。 截至2002年,梅园雪带领职工完成土壤元素分析化验1.34万项次,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村级示范地块488个,研发肥料配方5项,建立健全了测土配方施肥体系。经过一系列的土壤改良措施,科左中旗的玉米平均亩产由原来的450公斤提高到了550公斤,全旗新增总产量400万公斤。之后,梅园雪又陆续推广了玉米吨粮田高产栽培等一系列技术,使产量进一步提高。 “我这个老庄稼把式去年可是让小虫子难住了,要不是梅主任及时送药杀虫,我家一点收成也没有了!”巨宝山村农民王守山说。2012年8月,科左中旗400万亩玉米暴发玉米三代粘虫虫灾。起初,王守山和部分村民不以为然,导致部分地块虫害泛滥成灾。得知情况的梅园雪心急如焚,连夜联系厂家买虫药,凌晨4点出发去田间指导打药,忙到天黑才回家,第二天又是如此。 “我一定得赶在农民打药前赶到地里,农民看见我,心里踏实。”20多天奔波,梅园雪嗓子说哑了,身子累瘦了,但全旗打赢了“虫口保粮”的攻坚战,虫灾之年全旗粮食总产量达25亿多公斤,再次被农业部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她是我们的‘女财神’,只要梅主任推广的种植方法,我们心里就有底,都跟着干,都能受益。”从花吐古拉镇福兴村农民韩占荣朴实的话语中不难看出,20多年来,梅园雪已融入“寻常百姓家”。梅园雪发动福兴村施行秸秆还田时,韩占荣带头实施。他说,这项技术使来年耕种节了水肥、省了劳力,每户人家直接和间接增收千元以上。“这就是‘梅财神’的‘法力’!” “她经常是黑夜在路上,白天在地里,我和儿子已经习惯了与她聚少离多。”梅园雪的丈夫冯文升说,有一天半夜,他被哭声惊醒,开灯起床一看,原来是梅园雪半夜从乡下回家摸黑进屋撞到了墙上。再加上白天工作上的艰辛,一贯坚强的她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说:“我这样干图啥?”但是第二天一早,她又早早上班去了。 说起儿子,梅园雪的脸上顿时洋溢起幸福:“他现在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我希望他不要因为看到妈妈的辛苦而放弃到基层为国家作贡献的想法。” 为使农业科技惠及更多农民群众,梅园雪走遍全旗516个嘎查村,培训科技示范户3000多户、农民技术员2500人,举办各类科技讲座500多场次。她主持实施的“农业增效工程”为农民人均增收2870元,科技贡献率达96.4%。这些年,她主持参与的农业实用技术有3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 面对获得的自治区“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梅园雪平静地说:“农技推广是我的事业,更是我的第二生命。农牧民的期待就是我最大的动力,也是我作为一个基层党员干部永远的使命。”
|
- “书院新声”入人心 理论宣讲接地气
- 我省首届职业技能大赛瓷砖贴面项目开赛 同台竞技 “贴”出精彩
- 十年芳华 筑梦远航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