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话变迁 红色土地奏新曲
日前,记者前往仙游社硎田利村,感受这个重点革命老区村的变化
【发布日期:2013-07-10】 【来源:】 【阅读:次】【作者:】
今年是建党92周年,在革命战争时期,仙游社硎乡的田利村是闽中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前辈王于洁、苏华、黄国章、许集美就在田利村开辟根据地并建立联络站、交通站,为省委机关南下闽中进驻仙游打下基础。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岁月里,田利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牺牲。日前,记者前往这个老区村,感受这个重点革命老区村从昔日穷山恶水成为今天的红色旅游乡村的变化,来反映改革开放给仙游带来的深远影响和仙游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
全村齐力保护革命火种
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6月28日,记者和仙游民政局老区办负责人前往社硎田利村,沿着一条平坦蜿蜒的水泥公路走进村,近山远岭,葱葱郁郁。只见公路两旁林丰竹翠,鸟语花香。虽然是酷热盛暑,但山风习习,让人感受清爽宜人,山坡上的一座座砖瓦房,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世外桃源”。 田利老区村位于社硎乡西北部,与省级旅游区菜溪岩相隔3公里远。距乡政府所在地有七八公里,现有人口538人,辖四个自然村,即田利、宫层垅、葫芦 、汾山洋,地理位置偏僻,山地面积广阔险峻,村集体没有固定收入,现在大部分青壮劳动力都转移外出务工。 田利老区村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据点之一。记者在田利村落尾石洞和葫芦 看到,这里还保存着完好的闽中特委机关遗址和明山书院遗址,这里是见证革命时期老革命家的丰功伟迹。老前辈王于洁、苏华、黄国章、许集美就在该村开辟根据地并成立“闽中特委”葫芦 中共支部,从1940年至1944年,闽中特委都驻扎在田利村进行革命活动。 据村民森金相介绍,他爷爷林玉苍是是首批地下党员之一,1934年中共闽中特委主力红军长征,邓子恢离任后长征,由王于洁任闽中特委书记,1934年12月夜间由王于洁率领游击队袭击常太枫叶塘镇公所常备队,缴枪20多支,打响了游击战争的第一枪。1935年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游击队人员达200多人。为了开辟更稳妥的根据地,王于洁特派地下党雷锐同志来仙游寻找发展,雷锐、当时妆扮成私塾老师,自大洋经游洋到菜溪,那天他爷爷林玉苍也返老家菜溪乡石满村,途中避雨时遇到雷锐,从避雨亭两人交谈中林玉苍得知雷锐当私塾老师,即邀雷锐先生到田利村的葫芦 当私塾老师,当时雷锐为学堂题名为“明山书院”,“明山书院”也成为向村民宣传革命真理“交通站”,许多村民经常听雷锐的革命宣传,并发展了葫芦 地下党支部,当年村民有6人被吸为党员,这6人就是他爷爷林玉苍、林玉潮、林柳、林全(后成烈士)、林玉照、罗子烈,还有林金炼、林文灶、罗辉、林榜、罗阿尾等地下交通员,后来闽中特委机关和工农红军在王于洁、黄国璋、苏华、许集美等同志率领下开赴田利村罗卜坑驻扎,开展革命工作。 据罗阿尾侄孙罗青梅介绍,今年73岁,当时他还是小孩,工农红军进驻田利村,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工农红军常帮助当地村民开展农业生产,并与老百姓同吃同睡,王于洁、苏华等与村民生活一起,简直亲如兄弟姐妹,教村民知识也不收费,干活不求回报,所以村民十分拥护这支人民的军队,驻扎期间,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地下党和游击队提供粮食,购买生活用品。后来国民党反动派获悉田利村有工农红军,进行围剿时,全村的村民主动掩护工农红军和地下党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林全等人也是在那里牺牲。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田利村人民迎来解放,翻身做主人。
众手铺就致富路
新中国建立后,省市县历届党委政府都把田利老区村群众“冷暖”挂心头,扶持老区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田利老区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和支持下,采取政府拨款支持一部分、村里筹资一部分,该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老区革命精神,发动群众投工投劳,1990老区村群众凭着一股韧劲,凿壁穿崖修筑一条通往乡政府驻地公路,跟通往县城公路相连; 有道是:“天堑变通途,山村亮起夜明珠”。 据罗青梅介绍,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老区村的群众生活,田利村虽然人口只有数百人,但解放后1952年,政府就帮助田利村建起小学,全村村民上学全部免学杂费。过去村里没有电,照明靠煤油灯、竹篾、松光火,1985年政府还给老区架设电网,并免费安装自来水。村里没有公路,又是政府拨钱,修通了进山公路。1990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老区人民开通一条长5公里、宽3.5米的村道路坯。这在当时老区村的生活条件比“明星村”还好。 然而,解放以来,田利老区村发展十分缓慢。尽管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但是由于交通闭塞,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全靠人工挑、肩扛、背驮。“翻山越岭靠徒步,重担压断腰脊骨”,这是当时田利老区村真实的写照。由于老区村通往外界的道路,山高路远、地势陡峭,没有硬化的村道坑坑洼洼,破烂不堪,严重影响了村民生产、生活以及出行安全,村里的竹木等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和开发,农民看病难、小孩读书难、年轻人婚配难。 想致富,先修路。2002年,田利村被省政府定为省扶贫挂钩村,并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被作为一项基础工程、致富工程、民心工程,2003年吹响了“村村通”工程建设战役号角。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全力支持田利老区村水泥硬化工程,拨款补助工程建设,先后投资175万元将5公里长的村道硬化,同时还兴建一座砖混结构的村道大楼。使得老区村交通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走泥巴路的历史。
特色产业聚效益
田利老区村以种植毛竹,发展食用菌和养殖业为主。过去因道路的阻碍,资源难采伐,毛竹、养殖业等农产品运不出去,使这些山珍奇货藏在深山无人识,极大地影响了田利老区村村民的收入。 公路通车后, 交通便利了,不但解决了农民“出行难”的问题,还催生了良好的经济效应,为田利老区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田利老区村充分利用当地高山小气候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毛竹、香菇产业。现在,种植食用菌和毛竹已经成为村里的主要产业。目前,田利老区村种植毛竹7000多亩,人均达14亩。 村民们说:“现在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为我们发展毛竹、食用菌产业节省了很多劳力、财力,毛竹、香菇、木耳等农副产品的销路通畅了,随之,经济效益也成倍提高了。” 村民主任罗凤胜高兴地说:“老区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毛竹、食用菌等为主,过去这里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晴天路难行,雨天路不通,经济发展困难 ,现在路畅通了,每天都有大卡车进村运毛竹等,仅毛竹村民每户每年就能增收1万多元。”
大山将成红色旅游圣地
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时刻惦记田利老区村,关注老区村的生活情况。各级老区与扶贫办、老促会等有关部门全力扶持田利老区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了“五通工程”和“造福工程”,不但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00多人外出打工赚钱,去年还投资163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努力扮靓了村庄。 汾山洋去年曾因地质灾害而造成水土流失,仙游县将该村更为新村建高,高标准建设生态文明村,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美好蓝图,帮助18户家庭迁居新村居住,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去年还投资7万元安装了路灯。 目前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当年老先辈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成了现实。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6000多元,与解放初相比,增长了60多倍。老区村群众都摆脱了贫困,步入了小康。如今,昔日的穷山恶水的山沟沟成为村民们向往的幸福之地,田利老区村已建设成一个生态型的红色旅游新村。 当你走进田利老区村,全村面貌焕然一新,环境大为改观,村庄更加靓丽,文化气息更为浓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村民主任罗凤胜谈起老区村的变化,感慨万千。他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田利村原来有‘五难’,村道难行、电视难看、车难通、手机难打、邮件难寄。在各级党委政府和老区等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五难’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现在,我们老区村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好!” 罗主任说,田利村有10多棵百年以上的红豆彬,有7000多亩毛竹生态景观和当地竹工艺品,可以打造天然氧吧,下一步田利老区村将利用红色革命的遗址,靠近省级旅游景点菜溪岩的资源,以及村里草山风力发电场、樱花基地等资源,利用沈海高速公路菜溪互通口便利,将田利老区村打造成全国闻名的红色旅游生态村,将昔日的革命据点打造成红色旅游圣地。 田利老区村发展变化只是仙游县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农村变迁的一个缩影。目前,仙游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农民就地享有现代文明成果,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
|
- “书院新声”入人心 理论宣讲接地气
- 我省首届职业技能大赛瓷砖贴面项目开赛 同台竞技 “贴”出精彩
- 十年芳华 筑梦远航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