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实现首例遗体捐献
重庆一80后小伙探亲意外身亡 父母决定捐其遗体留住大爱
【发布日期:2014-02-08】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李金春 傅赐明】
阅读提示:死后化为一扌不土融于大地,还是捐出遗体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重庆市渝中县巴教村的80后小伙子来仙游探亲时,因发生意外不幸身亡,其父母决定为儿子作出选择,让儿子的生命光辉照亮别人的生命。2月5日,莆田市红十字会、仙游县红十字、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联合仙游县医院举行王军遗体捐献仪式,从而实现了仙游县遗体捐献零的突破,这也是自2007年我市红十字会成立遗体捐献人办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以来的第一例。
80后青年探亲遇意外
据了解,王军是重庆渝中县人,1980年8月16日出生,生前是重庆某物流公司一名司机,平时不善喝酒,他有位弟弟在仙游大济乌石村徐某家当上门女婿。今年春节前两天,王军兄弟俩给重庆的父亲祝寿,而在正月初三(2月2日)兄弟俩来仙游看看。据王军弟弟的岳父徐某介绍,王军到大济后,当天晚上刚好遇到他的嫂子60大寿,一家人就邀请王军一起参加寿宴,席间王军喝了两三瓶啤酒。当晚寿宴散席后,王军精神状态还很好,可是当晚近11点时,王军在洗浴房洗澡时,洗了30多分钟也不见开门,王军弟弟叫喊哥哥的名字时也不见回答,一家人发现不妙立即破门而入,发现王军跪在地上,头栽在放满热水的浴桶中,家里人立即对王军进行施救,并拨120请求救援。 经检查,发现王军系酒精中毒引发的窒息死亡,面对此噩耗,他一家人不能接受这个现实,王军的生父母也悲恸欲绝。
无偿捐献儿子遗体
“人死了,为何不为儿子做最后一件好事。将遗体捐献出来,可以救治其他人!让儿子为莆田人民造福”,在为儿子办理丧事,王军的母亲为儿子作出正确的选择,此举也得到王军的父亲和其他亲人的支持。于是王军的父母和弟弟立即第一时间联系仙游县红十字会,表示将捐献王军的遗体,仙游红十字会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向市红十字会联系,由市红十字会联系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接收遗体。仅一天时间,就办理了相关接收手续,王军的父亲作为家人代表在《遗体捐献志愿者登记表》上郑重地签了字。 据王军的生父梅现志介绍,他在重庆文化部门工作,他和妻子就生两个儿子,王军还很年轻,生命就这样终结,为了让儿子死得有意义,他的妻子提出把儿子的遗体捐出去,为莆田医疗事业作出贡献,让学医者学好本领,以便去帮助那些需要的人,让儿子的生命光辉能照亮别人的生命,这是做父母的最大心愿,所以他的妻子不但决定将儿子遗体捐献出来,自己也立下遗愿,将来自己百年后也将遗体捐献出来。 2月5日上午,在市县红十字会、仙游县医院领导和王军的生父、王军的前妻及儿子、弟弟等人见证下,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将王军的遗体接走,准备作为医疗科学研究使用。据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院院长助理、解剖组胚学教研室主任王守军介绍,王军的父母选择令人感动,遗体捐献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有极大的贡献。现在的人体解剖,人体器官移植等都需要大量的遗体来源。王军的遗体将用于医学科学研究,用于医学教学,医院将尊重捐献者的人格尊严,将其列为医学专业的学生第一位老师,在上学时要求全体医学师生为捐献者默哀。
遗体捐献任重道远
对于王军捐献遗体的做法义举,仙游红十字会副主任科员张文彬表达了对王军和其家属的崇敬之情。他告诉记者:“遗体在国家医学研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世俗观念等影响,我市的遗体捐献工作一直进行得很艰难。王军遗体捐献的成功,意味着仙游遗体捐献零的突破。希望王军的义举能感召更多的人加入捐献遗体行列,为发展我国的医学事业尽力。” 张文彬说,自市红十字会2007年独立设置遗体捐献接收制度以来,长时间以来,很多遗体捐献人本人有意愿,但因为种种原因,当事人的愿望,都没能实现,这也是我市红十字会成立遗体捐献人办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以来的第一例。张文彬说,我市的遗体捐献工作之所以开展得比较慢,与“入土为安”的观念有很大关系。对于固守“入土为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观念的大部分人来说,一般是难以接受“捐献遗体(或器官)”的。大部分人认为,这样是对亲人的不敬,亲人去世怎能遭受解剖等事情。许多市民都不会同意亲人去世后,遗体捐献给社会用作解剖等医学研究之用。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很多普通市民不仅说不上遗体捐献的意义,而且他们对这方面也很避讳,就连思想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对此也只知道一点而已。 据了解,我市的遗体捐献人办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可以到市红十字会登记,也可以要求市红十字会上门登记。根据有关规定,捐献人可到市红十字会填写遗体捐献登记表,领取遗体捐献卡。捐献人去世后,遗体捐献执行人应当及时通知市红十字会,由市红十字会联系医学院来接受遗体。
|
水乡福韵 荔影欢歌
全市51个暑托班 破解职工子女“看护难”
同沐妈祖慈晖 共绘青春蓝图
国网莆田供电公司:迎战用电高峰 筑牢清凉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