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特别报道
四川村民遭网络主播摆拍“诈捐” 伪慈善21个直播账号已封禁
【发布日期:2016-11-21】 【来源:据《新京报》《成都商报》】 【阅读:次】【作者:】

  一段“揭黑”视频,引出一场诈捐事件。今年11月初,网络直播平台“快手”上,一个名为“快手黑叔”的主播发布的一段视频显示,十余名衣着破旧的村民站成两排,几名满身纹身的网络主播向他们发放现金,录完视频后又从村民手中将钱收回。随后,视频当事人“快手杰哥”承认,自己存在弄虚作假行为,主要是为了“涨粉”。
  “快手”随后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近期发现少数投机分子涉嫌假借公益之名行骗,平台已经冻结相关人员账号,并联系警方核查真相。四川凉山州公安局通报称,已将相关人员驱离凉山。警方还建议,如有网友被骗数额巨大,可向当地派出所报案。
  新京报记者近日回访发现,事件尽管已经过去半个月了,但带给当地村民的心理阴影仍未消除。多位村民表示,至今“不相信外人”。


  4网络主播让村民摆拍“诈捐”


  凉山州布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九都乡达觉村距离当地城区约10公里。长期以来,沿途糟糕的路况和通信信号盲区,把这座宁静的村子孤立在深山中。
  11月17日,达觉村一位男性村民正在村内一处土坡上摆弄斧头。看到拿着手机的记者进村,他警觉地抬头,要求查看证件,盘问来历。
  让村民们忌惮的事件发生在一个多月前。出现在快手主播镜头中的村民回忆,当时4名外地男子乘坐一辆由邻县昭觉县彝族司机驾驶的面包车来到村里。随后司机开始用彝族话吆喝村民,“说给我们发裤子和衣服,还会发钱。”
  闻声而来的部分村民被4名男子召集到村子高处的一处土墙前。村支书吉伍科日告诉新京报记者,现场当时共有7名小孩、10名大人,被对方要求站成两排。
  前述村民回忆,一纹身男子明确表示将现场发钱,但村民只能把钱抓在手上,不准放进口袋。他接过钱估摸了一下厚度,大概有一两千。
  然而一阵“慈善演绎”之后,纹身男和同行男子将钱收回,继续摆拍了发铅笔、鸡蛋的场景,“铅笔孩子发了5根,只留了2根,鸡蛋发了3到4个,最后给他们留下1个”。
  作为补偿,4名男子给每个人发放了肥皂、毛巾和牙刷等生活用品,并承诺“明天再来发钱”。“第二天连个人影都没有。”该村民说。


  小孩被告知“离外地人远点”


  直到几天后,一段“快手慈善揭黑”视频在网上流传,看到镜头中衣衫褴褛的村民们举着钱,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红了”。
  新京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尽管达觉村村内的水泥公路即将通车,但仍有不少村民依然身穿破旧的衣服住在土房子里,年轻人多外出务工,村内平时一般只剩下老幼妇孺。
  吉伍科日称,平时虽然也有慈善公益人士前来捐赠衣物,但从未发生过类似事件,事情发生以后,当地政府部门已经介入此事。
  然而,快手主播诈捐事件已让村民们对外地人产生了心理阴影。
  在新京报记者采访期间,村内孩童遭到家长告诫,“离外地人远一点”,见到记者多一哄而散,村民提及此事也大多拒绝表态。一度还有村民用斧头指着已解释过来意的记者称,“我怀疑你们和快手那批人是一伙的,你们别想骗我。”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诉新京报记者,现在他们都不敢相信外来者了,“你们这样做,说什么我们都不信了。”


  司机称主播们将“附近跑了个遍”


  布拖县的司机小王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曾经拉过“快手杰哥”,对方同行4个人,上车就说把他们拉到“越穷越偏僻”的村子里去。
  四个人到了一个村子里后,“拿着一堆钱发,用手机拍照,拍完以后把钱收回来。”作为一个快手资深用户,小王认为对方“就是骗子”,此后拒绝了他们再次包车的要求。
  他说,“那一帮人”远不止就这4个人,同城租车司机也被多次受雇,前往不同的村子,“附近几乎都跑了个遍”。
  临近布拖县的昭觉、美姑两个县的面包车司机均表示,在近两个月内,自己曾经拉乘过类似的快手主播。
  据媒体报道,在布拖县另一个村庄,83岁的吉火么日作(音)也遇到两拨外地年轻人给她发东西、拍照,“还给我洗了脚”,也出现了给钱拍照再收回的行为。


  ■ 焦点
  涉事主播为何“诈捐”?
  为了“涨粉”,因粉丝数量是收入的基础


  高调“慈善”后,又“低调”收回善款。上述网络主播的行为,在引起网友反感的同时,也有网友质疑,这些并无稳定收入的网络主播,用于表演的“善款”从何而来?
  一名网络直播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网络主播收入视人气不同而有悬殊,高者据称甚至可以月入数十万元。这名业内人士介绍,在快手等直播平台上,粉丝通过“刷礼物”的方式,向自己欣赏的主播“打赏”。这些礼物均是真金白银充值而来。对于网络主播来说,粉丝数量是其获得收入的基础。在这一前提下,一些主播会使用各种方式,为自己提升人气,包括作秀。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诈捐”事件被曝光后,当事主播“快手杰哥”在其直播平台上,向粉丝“致歉”时曾称,自己的“公益”行为,动机正是为了“涨粉”。


  “诈捐”是否构成犯罪?
  已构成民事欺诈,但难以认定刑事犯罪


  将公益变成一场表演,吸引更多粉丝打赏,涉事网络主播是否构成欺诈?
  对此,北京泽永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永杰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些网络主播的行为已构成民事上的欺诈,但是否构成刑事犯罪,仍有讨论空间。王永杰表示,刑事上的诈骗罪需要有受害者,并且由其提出报案,公安机关再介入侦查。而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受害人本身非常困难。
  “诈捐”视频流传网络后,凉山警方一名工作人员曾向新京报记者称,如果有网友被骗数额巨大,可向当地派出所报案。而事发后,当地警方尚未收到类似报案。
  南京的一名律师则认为,要认定网络主播“伪公益”是否构成刑事犯罪,其手中所持“善款”来源是重要影响因素。这名律师称,如果上述主播在直播中,以慈善名义向粉丝发起募捐,随后通过表演将钱款据为己有,则涉嫌诈骗;而如果这些主播仅为了吸引更多粉丝,自掏腰包“表演”,则难以认定其诈骗事实。
  事实上,在凉山州公安局针对此事发布的通报中,对涉事主播的处理措施被表述为“将伪公益活动的相关人员驱离凉山”,而没有对他们进行处罚。
  对此,凉山警方一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透露,所谓“驱离”决定,是在涉事主播暂不构成犯罪,且无法将之拘留的情况下作出的,其目的是为“叫停”。而日后这些主播是否会再次来到凉山,是否故技重演,仍然是未知数。
  一位从警多年的警官告诉新京报记者,在实际执法中,面对扰乱社会治安,但行为尚不触犯刑事及行政法规的当事人,警方通常会采取驱离措施。同此次凉山公安作出的处理决定一样,“驱离”意在“叫停”,而如果驱离实施后,当事人拒绝执行,或者出现反复,则可对其处以包括拘留在内的更进一步处罚。


  ■ 后续
  连日来,成都商报记者从凉山相关部门了解到,在凉山做伪慈善直播团队,不止一个,其中就包括被曝光的“杰哥”“OK哥”“狼王”“黑叔”“山东梅姐”等。


  背后真相
  随便找的村民并非主播称的“村里最贫困15户”


  据当地村干部介绍,当天有一共有17人参与拍摄,10名大人,7名小孩。“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村里大多是一些老人和妇女儿童,大家都不懂啥子叫直播。”多位村民表示,当事情被网络和电视曝光之后,以及相关部门来村里进行调查,大家才知道被骗了。
  在被曝光的视频中,“快手杰哥”在直播中声称,这些人来自村里15户最贫困的家庭。成都商报记者调查了解到,这些人并非村里最贫困的,多位村民表示,当天参与拍摄的人都是在村里随便找来的。
  被骗村民们表示, 他们先是感觉到“好心人”发钱的喜悦,再是收走钱的诧异,之后是苦等的失望,再到知道真相的气愤,“我们这里不欢迎骗子。”如今,村民们对陌生人的到来,都产生了戒备心理,大人们还告诉孩子,“如果有陌生人来(村里),不要和他们说话。”
  这几天,当地过彝族年了,大家都在忙着准备过年的事情,不愿再多谈这件事。
  30多岁的阿哈是昭觉县的一名面包车司机,他就是被曝光视频中帮“快手杰哥”收钱的男子。据他介绍,10月8日早上,他在昭觉县城等活,当时一外地男子(快手杰哥)出300元来包车,男子称是来搞慈善的,带的生活用品等都是发给村民的。路上,这名男子叫他随便带去一个地方,“哪里穷,就去哪里。”
  当事情被曝光后,当地有人认为,阿哈是主播的帮凶。最近,布拖、昭觉等地的公安部门也找到他调查情况,他称自己的压力也很大。他说自己也很内疚。“我也被骗了,如果我知道是搞这个(伪慈善)的话,我肯定也不会带他们去。”


  最新进展
  快手再回应:对“杰哥”永久封号  在大凉山做公益的21个账号已封禁


  对此,凉山州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表示,警方在进一步调查取证,如果构成诈骗罪的条件,将对涉事主播进行追责,“目前还没有进展,如有情况有关部门将会发布。”
  11月15日,快手直播官方微博再次发布对此事处理的最新进展,宣称对查实利用直播进行伪公益骗粉的“杰哥”进行永久封号处理。快手CEO宿华表示,事件曝光后,快手第一时间联系用户确认真伪,并主动报案请求警方进行调查。他解释说,根据用户协议,在未查证事实真相前,快手无权删除用户过往上传的内容,只能暂停其直播和上传权限。在查证“杰哥”的违规事实后,作出永久封号处理。
  宿华透露,目前平台正在继续进行全面排查,对涉嫌伪公益行为的其他6名用户,也暂时关闭了其直播权限。目前,快手已将在大凉山做公益的21个账号予以封禁。这些违规账号欺骗网友造成的损失,在警方全部查证落实后,将由平台组织补偿。


  当地回应
  当地部门:违背了慈善的本质坚决严厉打击伪慈善行为


  凉山当地政府部门有关人士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可否认,有很多公益组织的确推动了当地扶贫济困工作,但还有一些人总是打着慈善的幌子,在凉山搞伪慈善活动,夸大当地的贫穷,摆拍、作秀渲染当地生活状态。“在凉山已经发生了多起类似的事件,这样造假、造贫的方式损害了凉山及当地村民的形象,严重损害公众对慈善公益的信任度。”
  对于凉山种种伪慈善事件,凉山州慈善总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行为从道德层面应该受到谴责,也抹黑了慈善,还伤害了老百姓;从法律层面来看,这样的行为明显已经违反了《慈善法》的规定。“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些别有不良目的的个人或组织,打着慈善的幌子做一些非法的事情,扭曲了慈善的目的,违反了慈善的本质。”
  凉山州民政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这种搞伪慈善的行为,有关部门将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查处相关慈善违法行为,对于这种恶意骗捐的行为,将给予重拳打击。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