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垃圾不落地 树立文明新气象
【发布日期:2017-01-04】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朱国庆 通讯员 林春盛】

曾经满地是垃圾,如今干净又整洁。湄洲岛湄洲镇认真贯彻上级会议精神,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不断促进农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实现了美村和富民两翼齐飞。

垃圾不落地 美丽新湄洲
“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村民们感受的最大变化就是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近日,记者从湄洲岛湄洲镇相关部门了解到,全镇上下坚持把这个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抓紧抓实,创新政策举措,扎实有效推进。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得整个湄洲岛的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卫生。 所谓的“垃圾不落地”,就是垃圾上门收集制度。据悉,自创城以来,各个村同步开展为期15天卫生大扫除,共清淤水沟28条,占道230余处,消灭卫生死角400多处,清运陈年垃圾730多吨,新增村庄绿地1000平方米,新建村道和河道两旁绿化3600米等;同时,全岛现配备保洁员203名、巡查员13名,对主要路段实行每天不少于12小时的保洁,对村道实行每天不少于6个小时的保洁,对居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天分三个时段上门收集垃圾,岛上群众的卫生保洁意识日益加强。渐渐地,村民养成"垃圾不落地"的生活习惯。 湄洲镇镇长杨良荣告诉记者,通过一次次活动的开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调动全民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出全民动员打造美丽乡村的浓厚氛围。他还表示:“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源于人员配备、资金等方面,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是至关重要;通过前期的实干和宣传,群众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从一开始保洁员需要自己清扫、收集、投放到群众自行做好门前三包,主动将生活垃圾袋装并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自行投放,这给我们环卫工作带来极大的鼓励和帮助。”


垃圾不落地 家园更美丽
每天一到上班时间,42岁的的保洁员林秋煌都会骑着电动保洁车,准时去村里的各家各户收集垃圾,再把垃圾运到镇垃圾压缩站。林秋煌对记者说:“自己每天要负责片汕尾整个村,经常要忙到天黑。因为每天跑的路线是固定的,时间也是固定的。车一来,大家就知道收垃圾了,不管刮风下雨依然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 压缩站的工作人员潘玉锁告诉记者,自从开展"垃圾不落地"活动以来,站里的工作时间也逐渐增加了不少,特别是海边的卫生整治工作难度较大,清运的垃圾量也逐渐的变多,因此我们也将加大垃圾压缩中转站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修、保养,及时排除机械运行安全隐患,在垃圾集中处理问题上提高转运能力。 记者了解到,在设备设施方面,全岛共设置分类垃圾箱300套、购置机械设备31台,电动垃圾收集车61辆、建有每小时处理能力达10吨的俄垃圾压缩转运站1座,设有建筑垃圾消纳场1处等,机械清扫率达90%以上,有效地确保了全岛垃圾实现"日产日清"。 后巷村村主任唐佳宾向记者介绍,后巷村共有724户人,过去村里房前屋后垃圾遍地。为了改善村里的卫生面貌,该村在镇领导等帮扶下,通过宣传栏、LED屏、传单等来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致力改善全村的卫生环境。 如今,大家都认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爱护环境卫生、维护村容村貌已成为湄洲岛各个村民的必修课。 下一步,湄洲岛湄洲镇将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优化农民创业环境,加快“美丽乡村”和“强村富民”的有机结合,把地域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休闲经济、民宿经济和农事体验等农村新型业态。同时,因地制宜探索物业经营、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多种发展模式,增强持续增收能力,鼓励村集体通过整理、收购、置换等途径,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村级留用地和村庄整理节余土地,建设各类物业项目,使物业成为村集体经济稳定而持续的收入来源,为共建美丽湄洲岛家园做出更多贡献。
|
同沐妈祖慈晖 共绘青春蓝图
国网莆田供电公司:迎战用电高峰 筑牢清凉防线
我市全力以赴防御台风“丹娜丝”
荔林水乡 夜绽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