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特别报道
一个医生的乡村卫生站
【发布日期:2017-06-14】 【来源:《南方都市报》】 【阅读:次】【作者:】

  李东平,42岁,陕西人,全科医生。曾在天河妇幼保健院工作十几年,2014年8月下乡从医,到南沙长莫村卫生站驻村至今。
  盛夏的长莫村,瓜果飘香。
  位于村口的卫生站内,大厅吊扇转动着。李东平医生在门诊室整理着患者资料,当天下午卫生站共来了3个患者,看的是普通的感冒伤风。李东平是村卫生站唯一的医生,平时就诊的人不多,卫生站两层楼十几间房空置着,除去村民看病的时间,卫生站大部分时间安静得能听到自己脚步声。这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村卫生站,配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开站两年多,这里的护士来了又走,已经换了3个,唯有李东平一直守在这里。
  长莫村,距市中心近50公里的渔村。这里有14个生产队,走完一个生产队需要1个多小时。
  这里常住人口3000多人,很多是老人和孩子。
  这里有一栋两层楼的红墙靓丽的卫生站,很宽敞,但是里面只有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后来还有了一只猫。
  此前,李东平医生在三甲医院天河妇幼保健院工作了十几年。两年前,他离开繁华闹市三甲医院来到这个寂寞的乡村卫生站,一守两年半,守护村民们的健康。


  [下乡]
  从闹市医院到乡村卫生站


  李东平下乡,源于两年前一次偶然机会。
  2014年,南沙区向全市招聘医生进驻村卫生站,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每个村民看病都在“十分钟医疗服务圈”内。
  这则消息引起李东平注意。他已经在天河妇幼保健院从业十几年,一直没编制,下乡则可以入编制,虽然待遇跟原来差不多,但有编制,总感觉更有归属感。当年8月,李东平顺利成为南沙几百名下乡医生中的一名,编制在鱼窝头镇医院,被分配到长莫村的卫生站。
  第一次到卫生站,李东平从天河粤垦路出发,坐地铁到金洲总站,转公交车到鱼窝头镇,从鱼窝头镇到长莫村只有一趟公交车,8月大中午,李东平背着包等了半小时,沿途问路走到了卫生站,整个背全是汗。这趟旅途,足足花了他大半个上午的时间。
  卫生站是两层高的楼房,红墙白砖宽敞明亮,但是只有他一个人……当时二楼宿舍没装空调,他到村里的小百货店去买了张凉席,过了第一个晚上。最不习惯的是,卫生站附近没餐馆,中午用餐要步行20分钟到镇上才能找到吃的。
  在天河,整个科室人来人往,工作忙碌,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下班骑个车10分钟就能到家,周边生活很便利。
  他曾经尝试每天从天河出发到卫生站上班,但舟车劳累实在难以承受。最后,他决定周一至五驻站,周末回家。
  这就意味着,他在周一至周五的时间里,要忍受独自一人的寂寞。
  有一天,李东平发现卫生站外有一只饥肠辘辘的小猫,收养了它,寂静的卫生站也算是有了点生气。


  [隔阂]
  语言不通鸡同鸭讲


  除了生活上的不便,让李东平沮丧的是,在卫生站的本职工作开展并不顺利。
  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问题!
  来卫生站看病的村民,大多数没有普通话能力,一般只跟他讲粤语。虽然在广州工作多年,但是他这个西安人从来没讲过粤语,在天河的医院接诊从来不需要讲粤语。
  卫生站开放的第一天,来了个妇女,拍着心口说“医生,我个心biangbiang的”什么叫biangbiang的?李东平忙找来护士,但护士也没搞懂她的意思,她说的可能是村里俚语,两人比手划脚了半天,后来找了个村里年轻人帮忙翻译,总算明白了她是感到胸闷。
  因为语言不通,李东平和村民还闹过笑话。一次李东平问一位大叔从事什么职业,大叔答,“我是养沙的。”“养沙?”李东平疑惑。“沙子你没吃过?”大叔继续问道。李东平很纳闷,鸡才吃沙子帮助消化,人为什么要吃沙了?后来大叔拿笔写,李东平一看,纸上赫然写着“虾子”二字,哭笑不得。
  看来不会粤语,卫生站的工作是很难开展了。一开始,碰到村民来看病,他便让护士来帮忙翻译,护士一般是同镇人,跟患者沟通比较顺畅。
  后来,他把护士翻译的字句记下,从猜测村民的意思,到开口学讲粤语,慢慢可以用“不咸不淡”的粤语和村民进行简单交流。
  李东平从来没想到,自己来广州近20年,硬是在这个乡村学会了讲粤语。


  [质疑]
  不打针你开什么诊所?


  比语言沟通障碍更棘手的,是村民的观念。
  听说村里卫生站来了个讲普通话的医生,村民试探着来看看热闹。“一开始好唔相信,生得好后生(年轻),唔知得唔得?”年过七旬的郭叔说,当时村民都觉得这个医生比起村里的赤脚医生年轻好多,会不会经验不足,又是个讲普通话的,沟通都成问题,很担心他会开错药。
  李东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长莫村的村民看病很喜欢打针,来看病第一时间就问,“你这里能不能打针?”李东平反问村民要打什么针,村民通常也答不上来,咳嗽的村民会说,“给我打个止咳针”,皮肤痒的村民会说,“给我打个止痒针”。卫生站并没有这些医疗器材,李东平也认为小病痛吃药就能解决,并不需要打针,坚持不给村民打针。“哼,不打针你看什么病
  ,开什么诊所!”村民为此跟他吵得面红耳赤。
  李东平了解后发现,原来在长莫村卫生站进驻前,村里有3间私人诊所,村民有什么小病小痛都到私人诊所找赤脚医生,赤脚医生通常都会给村民打针,久而久之村民认为看病打针是理所应当。
  一开始,李东平坚持不打针,村民也不买他账,宁愿舍近求远,到镇上鱼窝头医院就医。卫生站一个月的门诊量不到100人,而在天河,李东平的科室一天门诊量就有100人。


  [改变]
  用医术和服务
  赢得村民信任


  用直接的方式跟村民讲道理显然是行不通的,改变不了村民,李东平只好改变自己。
  面对村民的要求,李东平仍然坚持给村民开药不打针,但开始跟村民讲道理,“我先给你开两天的药,如果你觉得有效了再来找我,再开剩下的药怎么样?”这样一来,村民就能接受多了,抱着试试心态,村民把药领回家。在服完药后,村民准时在卫生站出现了,“再给我开两天药吧。”
  听说不打针也能把病看好,有不少村民开始也来试试这位外来医生,村民通常很直接,“你先开一天药,有效我再来。”
  李东平也不再多说,给村民开药。村民陆续回头来看病,对李东平的语气也变得尊重起来。
  村民郭叔称赞,李东平开的药便宜,十块八块就能治好病,以前赤脚医生看一次病,打个针得二三十块。
  渐渐地,前来卫生站的村民变得多起来,村里有人生病,就会有人建议“去找村口那个不打针的医生。”
  虽然医生与村民越来越和谐,但是村民也有很多习惯改不了。比如没有带医保卡的习惯,田里干完农活打着赤脚就到卫生站了,问起为什么不带医保卡,村民答“怕丢了。”李东平也想了个办法,给每个村民写一张纸条,写下姓名和证件号码,村民把纸条随身携带,到卫生站只需要出示纸条,就能对上号了。
  李东平的坚持有了回报,几个月后,卫生站的门诊量从最初的一个月不足100人,现在已一个月飙升到七八千人。


  [接纳]
  村民邀他吃乡宴


  5点下班后,李东平习惯到村里散步。村民对李东平尤其热情,看到李东平,他们会放下手里农活挥手打招呼,“医生下班啦?”有的堵着他提建议,“医生你门诊要多进一些药啊。”
  每个到卫生站看过病的村民,李东平都记得很清楚。
  随儿子到广州生活的张阿姨,每周都会去卫生站量血压。“李医生人很好啊,还载我去镇上买猪肉,”张阿姨说,一次无意跟护士提起,自己想吃饺子,但村里没有猪肉卖,李东平便记了下来。下次回镇医院吃工作餐时,就捎上张阿姨到鱼窝头镇买猪肉,吃过工作餐,再捎她回家门口。有时张阿姨会带上桶,顺便买菜回来。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村民已经把李东平当成了自己人。在这些村居里,年轻人多数外出工作,只剩老人和小孩留守。老人没事做,有时早上卫生站还没开门,就在门口坐着等,待李东平到了,就进去量量血压、聊聊天。
  2015年重阳节,村里举行乡宴,宴请村里长者,村民向村委提出,要邀请李东平去参加乡宴。李东平后来才知道,原来乡宴习俗是从来不请村外人的,心里很感动。但是第二年就不好意思参加了。


  [坚守]
  希望改变村民观念


  在村卫生站两年多,李东平也有遗憾的时候。
  长莫村村民的病痛跟他们多年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有关。长莫村是个渔村,即使生活条件改善了,老人仍然习惯沿河而居,由于居住环境潮湿,老人多患风湿,很多痛风,有些关节会变形。村民喜喝白酒,每顿饭都喝,一天喝三四两,因此高血压患者也偏多。
  有一位年过七旬的长者,坐着电动轮椅来看病,他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衰等很多问题。李东平给他开药,他总是断断续续吃。几个月后,村里死亡人口资料到他那,他才知道老人已经去世。“如果按时吃药,完全可以延长寿命。”
  这件事之后,再有村民高血压不按时吃药,他就会举这个例子。面对那些改不了饮食习惯的村民,他就像唐僧一样,每见一次面劝一次,“一天喝三四两,我也不是让你完全不喝,先从少喝一两开始行不行?”不听劝的患者,李东平每量一次血压就会“吓唬”一次,“你血压高,喝完酒血压会更高,”反复强调让患者注意血压。
  两年零八个月,跟李东平同一批下乡的医生,有一部分已经调回了医院工作,而他依旧留在了这里。


  [声音]
  既然留下来了


  就要想办法做好
  结束长莫村的走访。临走时,村民突然追上来问记者,“你是来想把医生调走的吗?别调哦,调走我们就没有好医生了。”
  从闹市到乡村,李东平坦言,也曾感到孤单寂寞。最怕的是下雨天,一整天都没人,周围也没有打篮球的声音,太安静了。远距离的工作,也让他失去陪伴家人的时间,儿子上中学正是叛逆的时候,他没法陪在身边。
  “如果让你重新选一次,你还会选择来这里当医生吗?”记者问他。
  李东平沉默了片刻,说,“我可能会犹豫。”他想了想,又说,“但既然留下来了,就要想办法做好。”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