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悬崖村第一个大学生媳妇留村当幼教
【发布日期:2017-10-11】 【来源:《华西都市报》】 【阅读:次】【作者:】
9月22日下午5点,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勒尔组,宁静祥和。 “嗨,您好!”稚嫩的普通话声音,从身后传来。转身,土坯房旁,一个孩子满脸微笑望着记者。 去年5月前,因为出行只有一条绝壁藤梯,这里被称为“悬崖村”,全国闻名。特别是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了“悬崖村”的出行问题。 如今,藤梯变成钢梯,一共2550级;村里有了幼教点,老师教孩子们学说普通话……细数村里的“巨变”,阿土列尔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说,刚才用普通话招呼陌生人的孩子叫某色阿花,搁在以前,她早就躲得远远的了,“孩子变得大方开朗,与幼教老师教导有关。” “悬崖村”勒尔幼教点,有两位幼教老师。其中一位叫吉伍尔洛,今年28岁,是悬崖村史上第一个嫁进村的大学生媳妇。爱情的力量,让吉伍尔洛选择嫁进“悬崖村”;因为这里孩子太可爱,她选择留在村里,当幼教老师。“每个人的幸福,不在乎嫁到什么地方。”吉伍尔洛说,“这里孩子太需要我们了,我不留下,谁又留得下?” 缘分到了女大学生爱上协警帅哥吉伍尔洛个子不高,面容清秀。她出生在西昌市西郊乡张家屯村。尽管是农村,但这里距西昌市区只有8公里。她的丈夫吉巴日洛今年27岁,土生土长的悬崖村人。初中毕业,他就不读书了。18岁,他第一次到了西昌,那是他参军入伍路过这里,“我非常羡慕住在邛海边的人,他们回家不用费力,更不那么危险。” 吉巴日洛说,入伍当兵,是他迄今最拿得出手的经历:“部队期间,我参加了转士官考试。可惜,我只有初中文化底子,没考上。” 从部队转业后,吉巴日洛回到凉山。“我不想回村,除了山,什么也没有……”吉巴日洛通过朋友介绍,在西昌当上了一名交通协警员。“就是这个时候,我认识了她!”望了一眼吉伍尔洛,吉巴日洛满眼柔情。吉巴日洛的执勤岗位,在西昌市西郊乡张家屯村附近。当时,吉伍尔洛在西昌学院彝文系读大学。时逢周五,从学校回家,吉伍尔洛会路过执勤点。“他穿警服的样子,很帅。”吉伍尔洛每次经过,总想多看他一眼。久而久之,两人认识了。经过接触,吉伍尔洛渐渐爱上了这个昭觉小伙子。两人简单平凡的爱情,就这样开始了。“吉巴日洛告诉我,他的家在悬崖上,回去一趟,要爬藤梯,不仅累,而且危险。”对于吉巴日洛的家,吉伍尔洛根本没在意,“缘分到了,哪管他的家在哪里!” 首次回村爬藤梯爬了六个多小时交往两年后,吉巴日洛准备向吉伍尔洛求婚。吉巴日洛把求婚日子选在2015年情人节。他带着吉伍尔洛,还邀约很多朋友,一起去邛海玩。 在邛海边,吉巴日洛用手机播放“情人节快乐”,然后走到吉伍尔洛面前,大声对她说“嫁给我吧!”吉伍尔洛没有犹豫,爽快地答应了。她说:“嫁给他,我有安全感。” 2015年3月,两人在西昌举行了婚礼。当年10月,儿子诞生。去年4月,吉巴日洛决定带吉伍尔洛回一趟村:“儿子一岁了,再不回去,说不过去!”从西昌出发,坐两个多小时客车到昭觉县城,再转车,一个多小时后,才来到回村山脚下。吉伍尔洛第一次到阿土列尔村,望着绝壁上的藤梯,她的心里不禁犯怵:我能爬上去吗?吉巴日洛知道,第一次走藤梯是什么感觉。他鼓励吉伍尔洛:“别担心,你爬不动了,我背你。”吉巴日洛背着很多生活用品,吉伍尔洛则背着儿子。这样一来,她爬起藤梯来,就更吃力了。一路上,不知道歇息了多少回。“反正,吉巴日洛回家只需一个小时,而我足足走了六个多小时!”吉伍尔洛说,“那条路,对于我来说,真的很累!”来到村里,看着土坯房,吉巴日洛很不习惯。“村子像与世隔绝了一样,真的很心酸。”吉伍尔洛说,她一直没把自己嫁到悬崖村的消息告诉更多人。“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乎嫁到什么地方。”吉伍尔洛说,“我现在很幸福!” 留下任教这里的孩子太需要我们从西昌学院毕业,吉伍尔洛本可以在西昌当老师。但和吉巴日洛结婚当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再度将凉山彝区列为精准扶贫重点地区,新增17条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得知这个消息,吉伍尔洛再次作出决定:留在悬崖村,应聘当幼教。 2016年9月,吉伍尔洛通过考试,成为悬崖村第一位幼教老师。和她一起的还有一位女老师,名叫甲拉曲洗。吉伍尔洛说,选择留下,爱情的力量有,“但最主要还是这里的孩子太需要我们了!我们不留在这里,谁又留得下来?” 吉伍尔洛选择留在“悬崖村”,她的妈妈起初不太理解。原因很简单:太艰苦!刚来时,妈妈很难打通吉伍尔洛的手机。只有她打给妈妈,而且要走到离家200米的悬崖边才有信号,“听说我上山要爬6个小时,妈妈就更心疼了!”后来,藤梯变成钢梯,吉伍尔洛爬一趟,只需两个小时。另外,山上还通了网络,手机是满格4G信号。“妈妈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发微信。”知道了这些变化,妈妈便不再催吉伍尔洛回西昌了。 一个不少30个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悬崖村”幼教点教室,暂时租用吉巴日洛家堂屋。门前,竖起了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刚建起时,只来了几个孩子,吉伍尔洛便挨家挨户去家访做工作。一次没说通,两次,三次,直到家长答应为止。目前,全村30个适龄儿童,全来了,一个不少。 “藤梯路时,村里很多人觉得读书没用。钢梯搭好后,大家也变了,觉得一定要让娃娃读书。”阿土列尔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说,当地人终于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贫困。幼教点的作息时间,上午10点半上课,下午4点半放学。下午3点,课外活动。吉伍尔洛和甲拉曲洗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唱着汉语儿歌做游戏。 “去年这个时候,孩子们还不会说汉语,听不懂我讲课。”吉伍尔洛说,孩子们年龄结构也不一致,教学很是费劲。她和甲拉曲洗商量后决定,把孩子们分成两组。年龄小的,教汉语拼音、做游戏。年龄大一些的,教识字、加减法等。如今,孩子们不仅都会说普通话了,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大方了。说话间,下午4点半到了。孩子们放学了。 2550级钢梯年轻背夫每天上下两三回为人背东西每次最少能挣50元站在美姑河对岸的半山腰上,隔河相望,通往“悬崖村”的绝壁钢梯,像一条长龙蜿蜒而上。据统计,钢梯共用近6000根、120吨钢管,梯步2550级。藤梯变钢梯之后,每天,行走在2550级钢梯上的人,除慕名而来的外地人,还有一群新职业人的身影:背夫。这些背夫,都是悬崖村的小伙子,他们靠为人背东西上山赚取收入。 致富门路 正向悬崖村民敞开在凉山农商银行赞助下,某色拉洛家有了五顶帐篷,还开起了小卖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靠出租帐篷和小卖部生意,他家收入翻了两番。某色拉洛说,农商银行授信他家可以贷款20万,等狮子山索道可以用了,机械运上来,他先用这笔钱盖一套大一点的房子做客栈,“我相信,依靠客栈,我家收入还会提高。”村支书莫色子古说,和某色拉洛一样,很多年轻人一边当背夫一边盘算各自未来。有的要开烧烤店,有的要把蜂蜜生意做大,还有的想把小卖部扩成超市……“想法多,说明村民思想观念在改变,大家都在努力寻找致富门路。” |
我市全力以赴防御台风“丹娜丝”
荔林水乡 夜绽华光
毕业启航 共赴新程 湄职院举行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
荔城区北高镇 深入基层听民声 办好实事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