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山区的不少村小或城郊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外来支教的志愿者是补充师资力量的“生力军”。这些站上三尺讲台的志愿者们尽管大都是稚气未脱的“90后”“95后”大学生,但却是孩子们眼中充满热情、和蔼可亲的“老师”,也是网友们争相点赞的青年榜样。 志愿支教的他们,有的依旧几年如一日奔波在城郊多个农民工子弟学校,有的则组团10多年在边远“麻雀小学”接力支教,有的则通过特岗计划留任村小,成为大山里闪耀的“青春烛光”,照亮一代代山里娃的出山路。 “我始终愿意当个不拿工资的老师 ” 9月开学季,老师们教学相对轻松,但对于“90后”李思缘来说忙得有些分身乏术。由于在贵阳市城郊6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除了每天上课外,她还要逐个落实好新学年的多个捐助项目。 “这周的捐助有好几千块,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爱心午餐,下周的几个捐助能继续供困难孩子上学,虽然累但很值得。”李思缘边盘算边说,这几年能不断扩大公益“朋友圈”,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自己的坚持,而这一切动力都是因为“被需要”。 从2012年至今,李思缘已在公益支教的路上摸爬滚打了5年。与农民工子弟朝夕相处的这些年,她了解到太多孩子们生活中的困难和渴望被关爱的迫切需求。 最初在父母眼里只是“三分钟热情”的支教举动,硬是被李思缘做成了有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名叫“心房计划”。该计划从最初的捐建爱心书屋,到资助贫困学生日常上学,再到“心房午餐”等,目前有500多名贫困农民工子女受到“心房计划”的资助,有两所学校的部分孩子中午还吃上了热腾腾的“心房午餐”。 “一个人的付出能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这是值得坚持的。尤其是被需要越多,责任也越大,就更不能停止。”谈到辛苦,李思缘更多是算“爱心账”。如今,第一批受资助的1个孩子已经上了高二,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贵阳市重点高中学习。 起早贪黑工作了5年,李思缘没有拿一分工资,还经常需要父母“接济”,这让很多人不太理解。但她自己明白,“心房计划”正改变着不少孩子的命运。她说:“被需要让我始终愿意当个不拿工资的 老师 ”。 “支教看似我付出,实则是他们给予我更多” 7月初,与上一届支教的师兄师姐们完成交接后,“95后”的程嘉宁和另外4名来自湖北省华中农业大学的校友放弃了暑假在家休息,便早早地来到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毕节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开启了学校自2004年以来的第十三届研究生志愿支教服务。 他们所在这支名叫本禹志愿服务队的研究生支教团,有12个人在贵州的3所边远“麻雀小学”支教。而程嘉宁所在的小学,只有4个年级共70多人,3名本地教师,他们支教的5人便成了教学的主力。 “每天除了上课,还要负责联络协调爱心捐助,以及策划主题活动,都过得特别充实。”程嘉宁说,学校里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因此会投入更多精力去走访关爱他们。 对从小在城里长大的程嘉宁而言,小学时候的她时常在父母怀里撒娇,但对于班上不少学生来说,八九岁大的他们就要独自洗衣做饭,照顾弟弟妹妹,饲养牲口等,几乎撑起了大半个家。 “有时看着幼小的学生要像个大人一样干活,真是心疼。但他们却表现得很坚强,来支教看似我付出,实则是他们给了我更多启发和震撼。”程嘉宁感慨地说,这些孩子不比城里的差,只要有平台,引导得好,很有希望靠读书走出大山。 因此,程嘉宁和一起支教的校友们认为,支教不只是简单的上课,还需要创新帮扶形式。除了引进爱心物资外,他们还打算在当地捐建2个“爱心大棚”,一是带着孩子们耕种,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 另外想发挥学农的专业优势,试种一些适合当地生长的经济作物,以便日后推广,从而改善当地的贫困状况,吸引更多家长返乡,从而在源头上解决留守问题。 “那句老师好我想听一辈子” 今年9月,92年出生的周露作为一名特岗教师在贵州黔西县金碧镇红寨村红岩小学服务3年了。有了特岗支教的经历,她原本可以有更多选择,但她最终决定继续留任。“那句 老师好我想听一辈子!”她说。 谈到走上特岗,周露坦言,当时就想能解决就业。她从熟悉的城市到陌生的农村,住在老教室隔出来的宿舍里,四下举目无亲,还时常遭遇蚊虫“造访”住所。 从小在城里娇生惯养的她,深夜里不知哭过多少次,也多次想放弃,最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感受到了乡村教师的乐趣。 “在村里只要遇到学生,无论是否教过,都会听到一声亲切的老师好 ,感觉很受尊重。而且孩子们很淳朴,路边随手摘的桃子也会分你一半。”谈到教书,周露高兴地说,班上很多留守儿童,特别需要关爱,父母不在身边,只能更多依靠老师。 正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依赖,周露中途多次放弃了回省城贵阳工作的机会。其中有两件事最触动她:一次,班上的一个孤儿在母亲去世后消沉了很久,但周露的陪伴让小女孩重新面对生活,此后与孩子相处更多了一份亲情。 还有一次,有个学生的母亲曾在出门打工前拉着她的手说:“只要周老师在学校,她在外打工会更安心。” 学生和家长的信任让周露更有动力工作,近年来的期末考试,她所带的班级,学生成绩屡次在全镇排名靠前。在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周露也因此获得了优秀教师的表彰。她认为,这份荣誉有一大半是孩子们的,她要更好地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