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们边防派出所的同志们来当孩子的暑期‘家长’,我们就放心多啦!”留守儿童小丁的爷爷一边拉着民警的手,一边激动地说道。在东沙边防派出所的大榕树下,东沙村留守儿童小丁在爷爷的带领下,来到所里向她的暑期“家长”——民警王朴泓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原来,8月3日晚21时许,该所接到一位家长报警称,自己13岁的小女儿阿平被同班的两个女同学殴打了。接警后,民警王朴泓第一时间带队赶往事发现场,经过了解,原来是同在东沙中学就读的女生小凡和小丁因不满同班同学阿平曾在教务处打过自己的“小报告”,因此趁着暑假期间,找了阿平的“麻烦”。虽然经过民警耐心细致的调解,阿平和家长不再追究小凡、小丁的责任,两个参与打架的女孩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未受到什么实质性的处罚,但这一案件却引起了办案民警王朴泓深刻的思索:为什么两个还不满14周岁的“00后”小女生会对自己同班同学产生如此大的怨恨呢? 第二天,王朴泓就利用下乡走访的机会走进这两个家庭。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谈心,两个女孩才道出了真相:原来小凡和小丁的父母亲都是常年在外经商的“生意人”,小凡平常都是寄养在其姑姑家中,小丁也是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平日里缺乏了父母的关爱,姑姑和爷爷奶奶又疏于管教,这才导致了两个小女孩的内心日渐闭塞,性格也越发的孤僻起来。而看着自己身边的同学们都能够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久而久之竟产生了嫉妒甚至怨恨的心理。这样一来,小凡、小丁因为一些小矛盾而对阿平“怀恨在心”也就不足为怪了。 了解到情况之后,王朴泓立即回到所里向领导汇报了自己一路上一直在思考的想法:不如由边防民警们来充当这些留守儿童的暑期“家长”,在暑假里通过经常走访和谈心,既可以对这些平日里疏于管教的孩子们起到一个监管的作用,又能给予他们必要的关爱。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所领导和其他民警们的赞赏和支持,大家都纷纷表示,愿意做这些孩子们的暑期“家长”。 经过挨家挨户地走访摸排,民警们了解到,像小凡和小丁这样的留守儿童在该所辖区里并不在少数。他们平常或是和自己的祖辈一起生活,或是由其他亲戚代为照顾,生活上得不到精心的照料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的内心渐渐变得孤僻起来,不合群、处事偏激成了他们的“通病”。平日里上学还好些,而一到寒暑假,这些小家伙们就像“放风”一样,爷爷奶奶根本看不住。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令人忧心忡忡:私自下河游泳,结交社会闲杂人员,甚至约着一起“干坏事”,这一切都让家长们头疼不已。 经过讨论,所里决定通过“包片”负责的办法来给这些孩子们当暑期“家长”,责任区民警分工负责,在暑期里给自己辖区的留守儿童们当“家长”。此外,该所还专门制订了详细的方案,例如每周进行一次走访;经常通过电话等方式与孩子们谈心;主动与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络,以掌握孩子们平常在学校里的表现和学习情况等。 “虽然我们日常的执勤执法任务很繁重,但是能抽出时间来关心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得到与其他孩子等量的温暖,我们的付出就不白费!”大“家长”王朴泓自豪地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