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出汗是为了自我调节体温。植物也会出汗。大树出汗,通常是从叶片的气孔里冒出液体,不过,植物出汗可不是为了降温。 大树是靠枝干顶端的那些叶片,发挥“水泵”的作用,通过不停地向空气中释放水汽,才能迫使树干维管束中的水分前来补充。就这样节节传递,便能把树根吸收的水分给“抽”上来。因为跟蒸腾作用有关,这种特别的提升力就被称为蒸腾拉力。 还有些植物真的能“汗流浃背”,比如滴水观音。滴水观音是一种天南星科植物,在潮湿的早晨,我们就会看到有水珠从它们的叶片上渗出,滴水观音因此得名。科学家们给这种出汗过程起了个名字,叫吐水现象。除了滴水观音,番茄、小麦、燕麦等植物都存在吐水现象。 有人问,植物究竟一天要出多少“汗”呢? 盛夏时节,每公顷加拿大白杨林每天都要从土壤中取出50吨水,再“贡献”到空气中去。对于白杨树这样的阔叶树来说,从根部吸进水分的99.8%都要蒸发掉,只有0.2%用作光合作用。在它们生长过程中,要形成1千克的干物质,大约需要从土壤中抽取300到400千克的水释放到空气中。相对来说,针叶树要节俭得多,每公顷油松每个月才会蒸腾掉50吨左右的水。 实际上,植物的吐水现象是一种正常生理活动。为了保证体内的水分平衡,它们必须把多余的水分从叶片上排出去。 还有些植物分泌的“汗珠”,甚至能有封闭叶片伤口的作用,也对一些来搞破坏的害虫、野兽产生一些威慑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