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县区新闻
曾美晃:制陶工艺的坚守者
【发布日期:2011-08-23】 【来源:】 【阅读:次】【作者:】

 

    陶瓷,易碎的产品。但坚守着这个易碎的产业、这个易碎的岁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日前,记者慕名前往素有“陶艺之乡”美称的仙游县盖尾镇新窑村采访,在泥陶艺人曾美晃的手工作坊里,目击了他将一团泥巴瞬间变成罐毛坯的过程。
    见有陌生人造访,做了大半辈子陶瓷的老艺人放下手中的活计,和记者聊了起来。“您做这门手艺多久了?”“我16岁就开始做陶瓷了,到现在有40多年了。”曾美晃伸出沾满泥浆的4根手指说。
    曾美晃今年61岁,从16岁开始,他就和泥陶打交道,成为当地闻名的泥陶艺人。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45年来从事泥陶制作的经历和感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还是懵懂少年的曾美晃为了生计便跟村里的老陶匠们学制陶。他说,制陶工艺很复杂,任何一道工序出了问题,整个制作过程就会前功尽弃。“制坯只是陶器成型的最初阶段。仅这一道工序,一般人没有五至八年的时间是很难出师的。而烧窑是工艺成功的关键,在烧制上很讲究,采用的是窑内熏烧渗碳工艺,一般要烧40多个小时,中间不能停火,不能离人。”他还特别提到,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要从窑顶慢慢加水,使木炭熄灭,并产生浓烟将陶器熏黑,形成黑陶。而加水也十分讲究,急了,炉内陶器容易爆裂;慢了,会造成陶器上色不匀,影响外观和质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窑村之所以成为泥陶生产基地完全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土质。该村西有一种细腻、无沙、黏性大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的陶土层,尤其是适合烧制器皿。早在一百多年前,该村便开始了制陶,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新窑村的制陶业开始步入春天。产品式样有缸盆壶罐等数十个品种。曾美晃告诉记者:那时,全村从事陶瓷的有100多人,年产几百万件陶器……然而时过境迁,如今新窑村的绝大部分农户没有守住制陶那份“祖业”,只剩下四户还在坚持,至于自己干嘛还在坚守,他坦言:一半是为了生计,一半是为了传承。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制陶业遭遇发展的“瓶颈”?曾美晃又亮出三个指头说:一是近年来市场上的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的冲击,把制陶业推向消失的边缘;二是效益差,做泥陶是件苦差事。一件泥陶制品出炉,从采泥、碎泥、和泥、开坯、拉坯成型、晒干到上釉、装窑、烧制,至少要用一个星期,而扣除成本后,每件只能赚几块钱。低效益使许多人纷纷“金盆洗手”。三是制作工艺复杂,技术性强,加上工作环境差,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肯学。为此,作为老艺人,他担心后继无人!
    手工制陶这一千百年来传承下来工艺该如何突破“瓶颈”,发扬光大?曾美晃说,唯一的出路就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入时代的元素,由制作罐、盆等粗糙容器,发展为烧制具有浮雕图案的观赏器皿和集环保于一体的花瓶、火炉等高级工艺制品,让产品走进超市,走出国门,打开销路。但他也表示,目前没有那种技术,也没有资金,要是离开了政府的扶持,谈何容易!  晚报记者 钱碧云 摄影报道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