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通讯员 易振环 宋建伟)新学期伊始,笔者从城厢区教育局获悉:本学期开始,该区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校际间交流,共安排 64名城区教师到农村交流、支教,32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 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城乡之间、校际间师资水平,早在2009年,该区就把农村薄弱校建设纳入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要求莆田五中与常太中学、逸夫实验小学与灵川中心小学等18所城镇学校与31所农村薄弱学校实行“校对校”对口支援,城镇每所学校做到每年有计划地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对口支援学校支教。今年6月,区里又出台“百校帮百校”方案,逐步建立健全城乡教育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 据介绍,此次交流对象:城区中小学男教师1965年1月1日、女教师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以上(含6年),分批到农村学校支教,每年支教人数为本单位支教对象的10%。农村学校教师视城区学校学科余缺情况,到城区学校挂教。交流时间自秋季开始,连续3学年。 为了免除城乡交流中教师的后顾之忧,该区实行派出学校和接收学校双重管理体制,以接收单位管理为主,人事关系及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工龄、教龄和教师职务任职年限连续计算,交流教师年度考核由接收学校进行考核。建立奖惩机制,交流教师完成支教任务的,职称评聘时视同具备在农村任教经历。对其申报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优秀教师、教坛新星、骨干教师评选,以及在评优评优中优先考虑。 据了解,此举打破了教师是“学校人”的界限,将教师转换为“教育系统人”,有效地盘活了师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