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硕果飘香。自古商贸繁华地、历史上有着“小上海”美誉、作为省级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的涵江,又一次站在了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潮头,他们如何发挥莆田东北冀的山海优势?如何抓住又一个发展新机遇,做好城乡一体化改革文章,特别是盘活经济发展这盘棋,重振“小上海”雄风,自然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的目光。晚报记者于日前深入涵江,就该区贯彻落实《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进行了了解,并着重就涵江上下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争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具体举措和做法进行了采访。 涵江区有山、有溪、有湖、有平原,向东望去,更是有海、有湾、有港。毫无疑问,涵江的潜力在港口、未来在港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涵江要着力“挺进涵江港”,加快港口开发,构建海西大港口、对接“三维”大项目、打造临港大产业,做大“港口”这篇文章。而要做好这篇文章, “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是最重要的。而这八个字,也在记者看到的涵江区委、区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中最响亮、最显眼的一句话。在“敢为天下先”的发展思路指引下,由此延伸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如下: 涵江区将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找准政策与工作的对接点,着力推动港口大开发、城市大建设、产业大提升、城乡大统筹、民生大和谐。同时,坚持以点带面完善考核激励,设立涵江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专项资金和创新奖,支持镇街改革创新,引导基层积极开展改革试验,把涵江加快建设成为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的先行区。 面对未来,涵江区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的近中期经济总目标是:到2015年,涵江地区生产总值确保500亿元、力争达到5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财政总收入达到确保40亿元、力争达到45亿元,工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83%。到2020年,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基本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涵江区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社会发展向更高更好目标迈进,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工业集中度达到9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85%以上,滨海宜居新城基本建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那么,如何实现该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呢?为此,该区针对涵江实际,提出了“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并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构建实施: 一是全力推动临港产业崛起。抓住我国大型重化工业逐步向沿海地区转移的历史机遇和兴化湾南岸涵江港率先启动的有利时机,依托岸线、陆域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强劲的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兴化湾南岸涵江港临港产业的大规模建设,重点建设“四大高端临港产业基地”,即依托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新威电子、安特半导体、德信电子等企业为龙头,打造兴化湾南岸滨海产业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中科中涵、金浦数控、威诺数控、荣兴机械为龙头,努力打造兴化湾南岸滨海产业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已内铣铵项目为龙头,加快推进兴化湾南岸滨海产业新区化工材料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以涵江港等主要港口为依托,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 二是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加快推进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扩区升级,推动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20亿元企业2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15家以上的目标。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编制商贸物流专项规划,科学布局城区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和社区商业服务网点。推进国际商贸城建设,加快水产品批发市场、蔬菜交易市场迁建前期工作,积极引进麦德龙、沃尔玛等大型现代连锁超市,繁荣城乡消费市场。加快物流仓储中心规划建设,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完善以涵江港等主要港口为依托的集疏运设施及服务体系,支持工业企业设立物流配送网点,引进和培育一批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为一体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项目,培育一批物流龙头企业。 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海西文化创意城建设,重点发展工艺美术、影视传媒、设计研发、咨询策划创意、时尚消费创意、新兴产业研发与创意、港口城市服务业、支柱产业服务业,以及金融服务、商务办公、商业休闲、房地产、文卫教育等产业,为涵江乃至莆田的产业升级、集群壮大、城市繁荣、台海对接、骨干先行,起到重要的示范、带头、辐射作用。 五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巩固壮大水产、水果、蔬菜、食用菌、林业等传统产业,全面推广名优水果经济林生态基地建设,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大力培育花卉、茶叶、中草药、油茶、速生丰产林、森林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六是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高端临海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和现代海洋渔业,扶持和培育省级海洋与渔业水产龙头企业,开发各项海产品及其他高附加值精细化产品。鼓励加工企业自创品牌,扶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扶持培育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水产加工企业。 晚报记者 林双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