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记者 林翰 通讯员 朱秀花 林亦霞)连日来,许多市民在经过涵江区涵东街道工业路时都发现,街道路两侧新添了数十个绿蓝分隔式的分类垃圾箱,分别按照规定的地点安装、摆放。附近的居民高兴地说:“有了分类垃圾箱,这下垃圾在家门口就可以分类了,真方便!” 原来,这是该区为了改善美化城乡环境的又一举措。今年来,该区投入专项资金44万元,新购置了500多个分类果皮箱、垃圾箱等,并在工业路、新涵大街等城区主街道上安装摆放,积极倡导居民将日常垃圾分类投放。设置新型分类垃圾箱后,人们可以将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等可回收垃圾投入到绿色垃圾箱中,将诸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烟头等废弃后没有多大利用价值的物品,投放到蓝色垃圾箱中。该区还结合“门前三包”原则,在涵西街道、前街、保尾街等地实行垃圾袋装分类处理,引导居民对家庭垃圾先行分类,由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督促引导,实现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定人管理。 近年来,涵江区在积极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大力实施城乡综合环境治理的同时,也率先在全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通过宣传教育、完善设施、指导和辅助分拣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不断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据悉,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中,对于产生频率较低的生活垃圾,如“有害垃圾”、“玻璃”、“废旧衣物”等品种,该区要求居民直接投入居住区公共区域设置的专项收集容器,由专业人员定期收运予以处置;对于可回收的垃圾,如报纸、纸张、易拉罐、塑料瓶等品种,居民可以自己出卖,或投入到居住区公共区域设置的“可回收物”收集容器内,由保洁人员辅助分拣后,实现资源再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