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正确对待网络新词
【发布日期:2011-08-01】 【来源:】 【阅读:次】【作者:】
    如今,网络四通八达,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交流变得便捷了,“天涯若比邻”此为了现实。
    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可以接触到许多新鲜的事物,网络新词就是其中之一。
    青少年好玩、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面对网络新词,亦如是,一些网络新词在口口相传中很快地流传开来,火了起来。由于网络新词毕竟不是规范的通用用语,但青少年却津津乐道,在运用它们,这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了不少难题。面对此,我们该怎么办呢?
    有道是,存在即合理。我们不能无视网络新词的存在。因为你无视,它依然存在;你无视,也无助于解决网络新词带来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与青少年同呼吸,共命运,应了解他们,了解在他们当中流行的网络新词。不然的话,可能与他们交流沟通都成了问题,还谈得上什么教育引导呢?
    我们知道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些词汇因人们不再使用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被淘汰了;一些新词汇因人们的大量使用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代汉语词典》从1978年正式出版以来,至今经过了4次修订,修订的重点之一,即调整收词,增加新词新义,删减一些陈旧的而且较少使用的词语或词义。单2005年的修订版中,“在原有词语中删去了2000余条,另增加了6000余条,全书收词约65000条,基本上反映了目前现代汉语词汇的面貌。”而这些新增加的词条,谁敢说其中没有来自当初的网络新词呢?我们现在大家熟知的网络新词——“给力”一词,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可以预见,之后《现代汉语词典》再次修订时,收入它是不在话下的。由此看来,网络新词的出现还能为现代汉语注入新鲜血液呢!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要大家都来使用网络新词,而是说,我们对待网络新词要持一种平和、开放、包容的态度。网络新词也是汉语发展过程中一种自然的社会现象。我们要坦然对待词汇的发展变化,因为这本身就是对语言发展规律的尊重。
    不过,我们也不能无视网络新词对青少年语言发展带来的冲击。特别对中小学生而言,正是打好汉语功底的最重要时期。我们应该有责任有义务让他们接触规范的汉语,扎实打好汉语基础。我国《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都明确规定,要“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文字”,目的就是让我们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以便我们学习生活、交流沟通。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扎实学好规范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对待网络新词。对一些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新词在口头或私密性的日记里用用无妨,但在一些公开的书面交流中最好不要使用;对一些随意篡改、表达低俗、暴力的网络新词,则坚决不要使用。
    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循循善诱,正确引导,青少年一定能正确对待网络新词,自觉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黄鸿彬)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