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腾讯教育网中看到一则信息:为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10周年,进一步宣传普及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常识,倡导“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社会风尚,为第14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营造宣传氛围,全国推普周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举办全国“双推”博文评比活动。我的脑中便浮现出自己在师范学校三年的生活情景。 刚踏进师范大门的第一节课,老师让我们做一番简单的自我介绍,让同学之间有个初步的了解。我们大都来自农村,那时农村学校的教师还是用本地话给学生上课,大家的普通话水准也就差不多,所以在做自我介绍时,惹得来自城市的同学哈哈大笑,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绰号:“四四”同学来自莆田市沿海,所有的翘舌音经过他之口全变成平舌音,如我来自莆田市中的“市”念成“四”,老师同学问他“是不是”,他的回答是“四”……所以“四四”同学就这样诞生了;“孜孜”同学便是我,我来自莆田和仙游的交界处,不管是语言还是生活习惯都是“混血儿”,发出的音更糟糕。“四四”同学至少能发出“si”和“shi”的平翘舌之分。而我连“si”都发不出,“zi.ci.si.zhi.chi.shi”经过我之口全是“zi”,于是“孜孜”同学便非我莫属了;“多多”同学从小随父母在邵武市光泽县生活、学习,也许是受到光泽方言的影响,他总是把“g”读成“d”,所以“哥哥”经过他之口变成“多多”,“唱歌”变成“唱多”…… 语音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课后,便向我们提出要求:每时每刻都必须讲普通话,每天早读课练习声母、韵母,晚自修跟着中央新闻联播的播音员练习普通话。她还把我们全班50个同学分为10组,每组都有一个小组长了,小组长必须负责纠正我们的发音。为了让我们将来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每小组的组长一致认为必须有个“强迫”性的政策,于是便制定了“谁一周内没有讲普通话的次数最多谁请客”。虽然当时我们手头经济都不宽绰,但大家为了自己进步,都乐意接受。 学校也意识到“三笔一话”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所以大花财力在这些方面,发给每个学生人手一块磁性的小黑板,一本《普通话发音》,便于我们随时随地进行练习。期中期末并没有像我们读小学、中学那样进行语数英等科目的考试,而是进行基本功考试。 我们也争气,每天都勤学苦练。记得每天5点开始起床,5点20分开始做操,5点40分回到教室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声母韵母的发音练习,6点30分结束早读课;中午,学校规定是午休的时间,但每个教室里都挤满了同学,大家都在练习书法;晚自修时,7点-7点30分我们跟着中央新闻联播的播音员练习普通话,7点40分开始练习钢笔、毛笔、粉笔,9点回宿舍后,大家还是继续口头对话的练习…… 就这样,经过三年的“魔鬼训练”,我们都“脱胎换骨”了,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将用一生的心血来推广祖国语言文字,规范下一代正确书写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让方言不再是推广普通话的绊脚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