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金亮先生是福建仙游人,湄洲日报记者。他不仅是位优秀的记者,还是位出色的书法家,常有作品获奖,备受瞩目。可惜,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只好当面错过。近日,听说坝下工艺网的负责人很喜欢他的字,而他又正好是何清平老师的同学,于是,我请何老师代求墨宝,竟然意外顺利,以至次日就收到他的题赠,怎不叫人感动呢?对此,有朋友要求我认真欣赏邱先生以前的得意作品——《宁静致远》,一起分享邱先生的书法艺术,方不负邱先生的题赠浓情。这话深合我意,故而不揣浅陋地赏析起邱先生的书法作品——《宁静致远》。 但凡熟悉邱先生的人,都会知道他最擅行草,兼工楷隶。在网上,只要你稍加搜索,就能看到他的书法作品,不过,多是行草。由此可见,邱先生必是钟情行草,至少在行草方面用力尤勤,才能多结硕果,屡获嘉勉,蜚声内外。有了以上这一初步认识,再看《宁静致远》的艺术特色,难免会被它那萧散古淡,粹雅冲和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该幅字以行书筑基,借草书装束,用笔老辣,骨力清简,墨韵活泼,上下左右呼应,外示圆润含蓄,内藏刚柔畅达,使人见之能记于心,品之必寻远景。它生动地彰显了邱先生的书法功力,同时也精彩地透露出邱先生的艺术修养。因为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等,完全可以靠勤学苦练来促蹴,但字里所深藏着书写者的个性则很难矫情。换句话说,邱先生若无谦雅平和的心态,断难写出这般萧散古淡,意境悠扬的作品来。 我们先看《宁静致远》中的“静”、“致”两字。这两字行笔明快,刚柔相济,方圆互须,挥洒自如,一笔写就,一气呵成,绝无呆滞,倍显飘逸,十分难得。事实上,将字一笔写就并不难,难的是粗细有致,轻重得宜,争让合度,使转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尽显流畅,毫不呆滞。结果邱先生做到了,足见其书写功力。至于字中所沾染他的个人特征,无不是刚体柔用,圆外方中,这大抵与他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吧。毕竟他是文人,但又是记者,作为中国式的文人,多有直言之欲;但作为当代的记者,难免有瞻顾之疑了。这两种风格经常激荡着他的身心,便有了骨力内存,灵气外显的结字造型。 再看《宁静致远》中各字结构上的疏密、大小、长短等处理情况。在邱先生的笔下,每个字的字体早就了然于胸,当疏则疏,当密则密;当大则大,当小则小;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处置得当,结合灵巧,极大地表现出中国汉字那无与伦比的张力与韵味,从而流露出他在书法领域的精深造诣。再加上他遣墨平和而利索,运笔短促而简突,若游龙惊鹄,矫矫不群,如行云流水,翩翩自逝,让人羡慕不已,叹为观止。难怪他的书法作品能在全国性的大赛中脱颖而出,频频获奖;连他的个人辞条及书法作品都能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诚为难能而可贵,值得人们关注并收藏。 最后看《宁静致远》中的枯涩之笔。本幅作品用墨丰润,给人一种柔和的印象。然而,每个字中又毫不例外地运用了枯涩之笔,而且大多安排在末端,使每个字平添出一种尽而不尽之意,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酣畅淋漓。记得,北宋书画鉴赏家郭若虚曾经说过:“气韵本乎运心,神采生于用笔。”一个字要怎样写得风神洒落,平中见奇,一方面取决于书写者对书法技巧的掌握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则依赖于书写者的艺术修养及性格特征。从以上各字的枯涩之笔中,我们不难看出邱先生对书法技巧的掌握是纯熟的,其个人的艺术修养是深厚的,至于其个人的性格特征应是柔中带刚近于冲和。 总而言之,我与邱金亮先生并不相熟,只能就字论字,兼揣其风操,难免有些缺漏,但我深爱《宁静致远》这幅作品中所显现的技巧与魅力,私下认为它是萧散古淡,粹雅冲和,不知方家们将做何评论,期待俊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