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林晏罢醉陶陶, 笑坐金鞍意气豪。 自喜真龙千载遇, 须谈汗马一身劳。 杏花风暖香吹帽, 杨柳烟浓绿映袍。 一派笙歌归去路, 无人不道读书高。 这首七律《及第赐晏诗》是明朝状元柯潜于高中状元后所作。柯潜,字孟时,号竹岩。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生于莆田柯山(今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柯朱村)。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乡试第一,正统十三年(1448)赴京参加会试,中了副榜,不愿就职。明景泰二年(1451)廷试第一,高中状元,时年28岁。 如果说,古人高中状元后的情景我们只是从戏文里略知一二的话,那么,读完柯潜《及第赐晏诗》之后,我们就会比较清晰地了解到当年的情景以及中状元者的真实心态。全诗共写了两件事,一是琼林赐晏,一是打马游街,中间分别写了作者的感受。 高中状元,皇帝亲自晏请三元,(古指解元、会元、状元,明清时代指状元、榜眼、探花)。受此殊遇,受此隆恩,能不兴高采烈吗?能不开怀畅饮,以至“醉陶陶”吗?坐在铺垫着金鞍的马背上游街,让万民来为他庆贺,能不笑逐颜开,能不意志满怀,能不感到豪爽至极吗?这是何等的荣耀呀!作者在诗中用了一个“醉”字,一个“豪”字,活灵活现地刻划出状元公当时的情景和心态。这种情景和心态是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所不可企及和绝对感受不到的。首联的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全诗的总揽。紧接着,作者在本诗的颔联里,表达了作者受此殊遇和隆恩的感想。当朝皇上的政绩如何,是明君还是昏君,对作者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御酒一喝,金鞍一坐,足以使作者飘飘然起来,对皇上感恩戴德还来不及呢,他只觉得当今皇上是“真龙”天子,而且是千载一遇的明君!与此同时,作者也真真切切地感慨: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荣耀,确确实实是自己的聪慧加努力的结果,而且这种努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努力,而是付出了“汗马”之劳! 在本诗的颈联,作者着重描绘了一幅与他同时及第的其他两位榜眼和探花一同打马游街的情景。作者坐在铺着金鞍的马背上,志得意满,完全达到了一种目中无人的境地。作者在诗中只字不提围观者的场面,围观者都是一种怎样的表情,以及围观者发出一种怎样的声音,这一切热闹壮观的情景在作者的笔下统统被虚化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一阵阵被暖风吹来的杏花的香气和在初春时节泛着浓郁如烟的绿色。你看:作者所戴的状元帽被一阵阵和煦的春风吹来的杏花的香气吹拂着,作者所穿的锦袍被如烟的杨柳映绿了,心情是何等的惬意呀! 在本诗的尾联,作者写在游街结束返回驻地的路上听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不绝于耳的笙歌,另一种是围观者发出的感叹声。这两种声音交织着,而又分明体现着一种不可移易的因果关系:在一派笙歌相伴下无比荣耀地打马游街是“果”,而唯有读书高则是“因”。“无人不道读书高”,可以说喊出了柯潜那个时代,不,是整个封建时代的最强者!读书可以为官,光宗耀祖;更重要的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提高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全民的道德素养,从而提高全民的文明程度,促进文明社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那大革文化命的荒唐的年代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批林批孔,大力鼓吹“读书无用论”,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予以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重新举起尊师重教的大旗,教育兴国,科技兴国,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全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极大的提高,科技得到了大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提高。号召全民多读书、读好书,以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还是要大声疾呼:唯有读书高!我想,当全国人民“无人不道读书高”之时,就是我中华民族真正复兴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