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飞老师工作生活在莆田一个美丽的小城——涵江,他长期扎根地方,以教书、写字、读书、作画的交替并进方式砥砺其绘画艺术。王老是位勤奋博学的画家,作为他的学生,每每前去看望他老,最为深刻的是常常被他一批批新作所感动。 王老的国画作品涉及题材门类广泛,人物、山水、花鸟样样精通,创作手法工写兼得,不同技法应用丰富灵巧。他以厚实的根基、旷绝的才情、精湛的技艺,展现了其多年以来在艺术上的孜孜追求。 在人物画方面,有民俗传说、神话志异、美人仕女、名人造像、文人高士等等,既有传统的,也不乏现代的。只要能承载其艺术的思想,无不为其所用,甚至反复绘制。他总是赋予笔下人物朴实近人的情趣,寄予浓厚的感情,他笔下的人物具有实实在在的生命。 王老所作的山水画,融合他扎实的写生功底与生活感悟,或崇山峻岭、或小桥流水、或雄伟壮丽、或灵巧秀丽,无不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画中山水相伴、云雾相缠、海天相牵、人景相溶,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 此外,王老的花鸟画值得特别关注。所作的禽鸟、花卉、蔬果、走兽、游鱼等等,题材广泛、数量众多。其笔下无论是“四君子”、 紫藤、牡丹、芦雁、雄鹰,还是松鼠、猿猴、祥鹿等等画作,少有传统花鸟画程式化的弊病,皆能活泼生动,引人入胜。更为精彩的是,王老笔下的禽鸟、彩蝶、蜻蜓、鸣蝉、蟋蟀、蜜蜂等等画面点睛之笔,往往简练、逼真、传神,显示出其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纵观王老的作品,其构图造型,无论简繁大小,皆能娴熟劲道,匠心独运,笔墨技法亦变幻老道,或精工雕琢、或挥洒恣肆,都纵横有序、驾驭有度。不难看出,他是在深厚的艺术根基上,广采博取,融多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可谓是大画撑得住,小品玩得起,集精微博大于一身,造诣颇高。 表面上看,他的绘画题材众多,手法多样,似乎有过于杂碎之嫌。然而,认真透析其作品的文本,我们会惊讶发现,其实不然。其一,作为地方基层画家,他无法像所谓专业画家那样单一纯粹。画宣传画、写标语、制作彩车等等多重艺术经历及生活背景,决定了他在艺术探究上的“杂粮”性格,如《金秋图》、《金顶》有西画的意味;《渔舟晚唱》有木刻的痕迹;《归》有雕塑的分量;《南国来风》、《妈祖造像》又有壁画的风韵。如此等等都是其长期的基层艺术实践及丰富的生活阅历,在他画中的直接投射。其中最为可贵的是,作为长期偏寓一方的画家,其在艺术上的呈现却没有一般小地方画家的流气,也没有习气或匠气,而更多的是在情、势、意、境的表达上,充满开阔博大、出尘绝俗之风,实属难得。其二,从王老的作品内容选择上看,像人物画《唱支山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山水画《生生不息泽世界,源远流长福人间》、《天天托起新太阳》,花鸟画《难忘的乡音》、《翔天》等等作品,从中仔细审读,无一不传达出画家对家国的热爱、对乡土的怀恋、对生活的温情,以及不思“立功”求“立言”的处世态度。显而易见,这是始终贯穿其绘画作品创作的精神轴心,因此对画家来说,也就无所谓人或物、山或水,还是花与草,只要能围绕着这个情感中心,皆能为我所用。如此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点染,却是画家艺术追求与生活情感体验一体化的结果,蕴含着作者独特的“营造法则”。也正是因此,可以这么说,在王老的艺术情感的大根系上,虽盘根错节、枝叶凌乱,却总是繁而不乱、杂而有序,恰恰更能彰显出其艺术灿烂多姿的特殊性。 绘画对于人的关系来说,体现了这样一种隐蔽的更深层意义:主体通过对绘画对象的界定,进而自觉或不自觉地界定了自己。中国人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种“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的伦理选择,只要把握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之“度”,允执其中,自由也就获得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尽管王老未必具备相当的儒道素养,但他特定的文化生活场域及其观照自然的心理,无时无处不以一种“剧场幻象”的效应影响着他。王老虽常自喻是“民办教师”,却能以“独善其身” 的传统士大夫颐养人格的精神为主导,强烈地印证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价值取向,从一般的“存形”、“写真”,走向“逸气”、“畅神”,其绘画的形态学标准也不断从充实走向空灵,从师造化走向法心源。因此,从王老绘画取材的广泛、表现的忠实、对画面情节与个性的强调诸多迹象来看,其主观的追求倾向显然十分明显。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所描绘的生活现象、以及对内在本质的认知,这三者的关系既在现实中存在着必然联系,又在其作品中得到一致的展现。正是这种主体通过对绘画的界定进而界定自身行为目的过程中,王老显示了他与一般画家的不同之处。可以说,长期坚持生活体悟,以及苦心进行技艺磨砺和努力加强文化修养的艺术旅程,最终催生了他独特的艺术美学与创作观,其作品内在的深度与广度,也成就了其不凡的艺术品格。 作为艺术坚贞不渝的信徒,王老的艺术朝拜越发虔诚,从他近期的诸多新作中可现端倪。他忠于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泾渭分明的艺术判断,以勤劳的双手,倾心研墨,不懈彩绘他所知的生活,并抒发着淳朴善良的温情,不断高唱内心的赞美之歌,必将为画坛增添更多熠熠闪光的菁华。 (本文作者系美术学博士、福建省画院画师、中国美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