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精神到处是功夫
——李霞《李铁拐》图赏析》
【发布日期:2012-08-11】 【来源:】 【阅读:次】【作者:黄叶】
    李霞在1935年出版的“人物精品”画册自序中如是表白:“(作者)从事丹青,初从线纹入手,旋习写意,而私淑吾闽华新罗、上官周、黄瘿瓢诸大家”,可见,李霞遵循的习画步骤,与50年代叶浅予先生任中央美院国画系主任时提出的学习传统国画宜从白描入手的教学模式有着不期的认同。(如果把线纹等同于白描的话)
    这里引申出一个令笔者长期困惑的问题:就是经常有一些不谙中国画之幽微特质、动辄就以“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来占据艺术的制高点,从而对其他画家加以鄙视,还自嘘“受过专业训练”者,他们是否客观、理性地想一想:中国画,尤其是传统中国画的基本特点和艺术要素在哪里?是简单的造型艺术?抑或是包涵更多创作主体生活经验、心性抒发的“意象艺术?”也许正是“造型”与“意象”创作理念的混淆,概念的不分,才导致如今传统艺术精神的失落和特点的丧失。我有时甚至固执地认为:古代许多大画家,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以至擅于人物画的(素描对人物画家而言更重要)任伯年、李霞、李耕……他们并没有进入科班学习过素描,但不也一样能够创作出彪炳史册的艺术作品?!
    笔者上面所述,决不是否定素描之于绘画基础的重要性,而是认为,她只代表了一个思潮,一种方法,并不能囊括或替代绘画艺术学习方法的全部。尊重中国画传统的修习程式和审美习惯,守护这一渐渐失去生长环境的根,努力做好传承工作,也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没有旧,也凸显不出“新”!
    问题就是这么简单,但我们太欠缺的是思想,是气度!
    且看李霞对不同艺术的态度:
    “国画尚笔法精神,西法尚透视写生,时趋不同,各有所长……”(《李霞人物精品》自序)可见在西学刚刚东渐时,他已经认识到了中西绘画的各有千秋,并在东渡日本时,还虚心地撷取“东瀛泷和亭的各种描法”。——相对于当代画人判断艺术的“非此即彼”“唯我独尊”的武断和浅薄,李霞显得是多么宽容大气!
    那么,李霞是怎样践行国画的“笔法精神”呢?首先,他秉承了中国画“意象”的创作理念,由意象推演出的“意笔”落实在笔墨语言上,是以书入画。下面介绍他的作品《李铁拐》,就是继承发扬黄瘿瓢的草书笔法来抒写人物线纹的典型范本之一。
    《李铁拐》一反李霞阔笔凝重、浑穆、沉稳、蓄力于内的从容不迫意态,而以“急就章”情势行笔,体现了作者自我超越精神。行家都有这么一种感觉,举凡大笔巨幅,犹如书写榜书,纵有浪漫情怀,却难得心手如一,欲抒发性灵得其酣畅殊为不易,只能诉诸沉稳内敛、老成持重以寄寓其气。而李霞的《李铁拐》甫一出手,就给人以“当其落纸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先声夺人之势。且看上身衣纹主体:下贯上挑,纵横捭阖,使转自如,痛快淋漓。既表现了随着形体的变化而变化的衣纹,又似乎在传递一种心灵的快意,直似抒写一幅迸发强烈情感的草体书作。落笔处的浓重与运行过程中的飞动,转折处的“折钗股”般的韧度与交叠处的曼妙轻松穿凿其间。在线的动感中作者特在衣服后摆与下半身交接处加重了三处浓墨,烘托出极富草意、也是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两袖,尤其是腰后葫芦口跳出的浓墨蝙蝠,既起着对旁边飞白笔迹略显疏狂的掣肘,又产生了反衬的效果。
    完成了作品主要部分的大笔畅写后,作者对裤管线描的运行开始转入舒缓的常态,即以淡墨中锋作为收尾,这是画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哲学实证。
    由于人物画创作对形的要求比较严格,特别在面部、手足等方面亟须严谨应对,这就限制了写意性的发挥。所以,要在作品中表现出豪放奔突的气势,只能借助于衣褶或背景部分。当然,一幅作品,欲达到一定的审美旨趣,笔墨上必须有浓淡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以形成韵律的交替。作如是观,刻划人物五官、手足以及形体等的细腻和准确,恰恰与衣褶线描的奔放恣肆形成对比,由此可以产生相得益彰、互为映衬的艺术效果。李霞正是循着这一创作法则而施展其娴熟的笔墨技巧和写实工夫。如对李铁拐的刻划,尽管是蓬头垢面,形状怪诞,不衫不履,但头部的透视与四肢的描写仍然交代得十分清楚。如俯首时脑壳顶部凸显,鼻尖向下时成倒锥形结构,整体线条的走向变化等,都运用得合情合理,视之得体舒服。俗谓画人难画手, 而作者对双手攥杖的动作却刻写的十分精到,两足的细节也绝不草草放过,既体现了“拐”的特征,又顾及到整体形象。中国画对“形”的描写,自有其成法,尽管不侧重科学的形体透视和光影变化,但凭藉平时生活观察所作的经验传述,反而更接近艺术真谛。
    款识是中国画一幅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反叛传统情绪强烈的画家,也不敢把画面题款这一传统菁华丢弃殆尽。何况李霞既能以狂草入画,其草书之精绝自不待言。《李铁拐》图的长题更是堪称一绝,其“使转如环,笔走龙蛇”的神采与画法十分合拍与协调,诚可谓“珠联璧合”。其内容乃抄录乩仙诗,句云:“东一颠,西一倒,今宵大醉下蓬岛。世人问我岁几多?盘古以前已有我。一葫芦,一破袄,竹杖芒鞋随处可。大千世界都是空,脱了名缰与利锁。好,好,好!且尽吾醉且谈欢,不管天荒与地老。”诗句直白而寓深意,含哲理,是铁拐李的自我剖白。李霞引以为题,足见其民间情怀与艺术风趣。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