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制度时因出性灵
——李耕《溪山欲雨》图赏析
【发布日期:2012-08-31】 【来源:】 【阅读:次】【作者:黄叶】
    大约八十年前的一个夏日清晨,与友人“共剪西窗烛”至深夜的李耕一觉醒来,此刻正披襟推牖,映入眼帘的“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的雨后山光树色与扑面而来的晨风晓雾,强烈地撩拨着画家的创作激情。于是等不得 砚研墨就展纸濡毫,随手蘸足隔宿之墨,昨日那山雨欲来的一幕情景蓦然间化为一幅艺术杰作的草稿……
 我之所以为李耕的《溪山欲雨》图的产生凭空构筑出上述的创作背景,是受到作品本身激发后的自然推演?还是对这位浑身充满灵性的乡贤平时作画习惯或状态自以为是的设定?总之,故事无须真实,但求合情合理。
    “砚中隔宿之墨”即宿墨,系中国画用墨七法之一,这七法分“浓、淡、破、积、泼、焦、宿”,善运用者,会各显神采和意味。宿墨有其“开始脱胶之际,即粘而又浓黑,含水旁      (浸漶),笔痕犹存,自有一种烟雨   之气”(《中国美术辞典》P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的特性。《溪山欲雨》图选择了宿墨,与其说是偶然,倒不如说是必然,因为作者毕竟是一位深谙笔墨之道、又善于造境的大家。
    画面以浓重、粗放的宿墨混点来大笔泼写树冠,从而奠定了沉闷、暗晦、压抑的基调,并通过摇曳的树杈、翻卷的树叶、欹侧的树势来展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动感,巧妙地发挥宿墨“沉、黑、暗、浊”的特性并与水相互交融、重叠、碰撞所产生浸漶的特殊效果,来处理笔墨与氛围、艺术与情境、表现与再现的关系,演化出山雨来临之前低气压下的天地        之气和混浊之感。在构筑大氛围的基础上作者还十分注重细微处笔墨的精致与变化,如上述树冠块面用笔用墨极雄迈奔放、酣畅淋漓之能事,于山石的勾勒、皴擦、渲染、点     等则刻画深入,点、线、面的组合和应用毫不含糊,既体现了物象的各自质感,又丰富了笔墨的表现技法,也使整体画面的大写意(抒写自然现象瞬间变化的最有效的表现形式)不流于荒率与狂野,从而赋予读者更深更广的审读空间。
    李耕是古典人物画大师,他的大部份作品都是以人物为主,山水树木仅仅作为配景或点缀存在。而在这幅偶一为之的山水画中,总忘不了一展其人物画绝活,凭此给画面带来灵气与情趣,以强化作品人文意蕴和艺术感染力,《溪山欲雨》图也不例外。
    画面底部的溪涧中,一叶扁舟从岩隙中窜出,船头撑竿的渔翁披衣戴笠,作者寥寥数笔,其抢在雨前急欲归棹的情态已呼之欲出。这精彩的一着,无疑是借大雨将至,生灵紧张、急切心情的外化来作为《溪山欲雨》自然生态骤然变化的呼应。岂仅如此,其舟楫与人物笔墨的灵动和随意,简约和洒脱,也使画面整体形成了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效果。
 至于山间若隐若现的茅舍,屋后层叠的丛林以及崖上丛生的杂草,虽在整个画面中着墨不多,但都具有耐人寻味之处。这些信手点    又不失精到、饱含生趣又富有变化的笔调与大块面浓墨涂成的树冠墨团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还有为拉开层次而中间虚以大面积空白的云雾(其间虽有孤立的一树直插上部以连结气脉,但上部危峰和远山与下面主体部分依然造就了被割裂和截断的险象),加上天空阴霾的笼罩,这些因素都增大了构图的奇险和不稳定感,足以引发我们从视觉上获得自然现象变幻的心理预期,无疑《溪山欲雨》图提供给我们的感受是真切的。
    五代时期大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对山水画的创作从气、韵、思、景、笔、墨等方面作了如下概括:“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拔大要,凝思成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对应这段论述来精心品读《溪山欲雨》图,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和环节,都可以体察到李耕在精于人物的同时,对先人山水画创作理法的深度理解与灵活运用,也验证了十余年前京城诸多名家在《李耕画派暨莆田市书画展》研讨会上对这位古典人物画大师的山水画艺术也表现出同样的兴趣和惊羡的心理。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