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精神的艺术再现
——李耕《豳风·七月》组图解赏
【发布日期:2012-09-21】 【来源:】 【阅读:次】【作者:黄叶】
(《李耕诗经幽风七月》 李耕 作)
李耕《豳风·七月》组图里头诗的第三章叙述了七、八、五月的农事活动,画家截取了“蚕月条桑,取彼斧伐,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与“八月载绩,载玄载黄”二段。一是通过对桑树剪伐后对丢弃长枝进行的删削整理,左下角已有人收拾废弃枝条捆扎上肩作为呼应来增加劳作节奏的紧凑,提升画面热度。另一幅画面表述则较为直接:一女坐在院中槐树下,手执布疋,盘中放置一团桔黄色的布料分明是诗句“载黄”的注脚。浓荫深处,伯劳自由欢唱,正在“载绩”的农妇不禁为之停下手中活计,屏息聆听,共享快乐。 狩猎是先民重要生产方式之一,猎物关乎衣(皮)食(肉),还有祭祀用的祭品等。也就是第四章,画家跨越了起首关于“四月秀 ,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 ”的实景,直接把笔墨放在狩猎上:三壮士围拢在一块,猎具上挂着野兽、山禽等战利品,似乎在商议“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的猎物处分方案。黑白猎犬紧随左右,在对异类的杀伐中,注入了些许温情。构图上虚下实,密匝匝的墨点在微妙的变化中透现出层次。赖此水墨的氤氲之气以象征深山密林的环境,不啻是作者手法之高,天机之化。同样是狩猎,另一画面则是二人扛着一硕大野猪,凭猎人弓背的夸张造型和持杖动作,读者仿佛可听出负重者的“吭哧”之声。 先民农事经验,一般积累于物候变化。《豳风·七月》第五章描述的是昆虫在各个时节的不同反应。作为人物画系列,对蚂蚱、蟋蟀、纺织娘等的表现,只能借助人物神态的转移和款项的解读。“五月螽斯”是一幅标准的仕女画,养在深闺的淑女撩开窗幔,是在观赏蚂蚱的煸情?纺织娘的振羽?抑或在迎候蟋蟀的眷顾?数竿修竹,为深闺平添了几许雅韵。“穹窒薰鼠”画得是一少年蹲着面朝墙脚,手攥薰草,好像是在左右煸动,好让未然燃烧的草丛冒出浓烟来。相信上了年纪且儿时生活在农村的人,观之都会唤起美妙的记忆——薰鼠,这一简单好玩的事儿,一般都留让孩子去操弄,不过其套路、细节、效果仍然需要成人的经验传授,立于少年身后倚杖的老奶奶,不是在扮演着指导者角色么? 通篇入画最多的要数第六章了。这可能是因为该章所歌咏的尽是人的活动。契合了李耕创作的主题和表现习惯吧。六月食郁及 ,二人坐在阴凉的桐荫下,手摇蒲扇,在闲适的氛围中,尽情品赏“郁(樱桃)及 (野李)”此时的俩农人,还真有高人逸士的逍遥意态呢。“七月享葵及菽”这幅画构图奇险,条缕分明而极富张力,近景是枝柯交错的二棵树,隐藏于树后的人物面前有炉灶、铁锅、水缸以及用来煽火的蒲扇,“享”(古之“烹”)字尽寓中矣。“食瓜”“剥枣”描写二女子置身于绿柳中间,旁边摆满瓜果。夏历七月又称瓜月,正是柳叶繁茂之时。俗言“画树难画柳”,而作者却以非凡的功力和娴熟的技巧,不以任何杂树作调处掩饰,勾画点 ,洋洋洒洒;纵横穿插,随意轻松;极萧散扶疏之意态。于单一中见多姿,运真气于满纸——这是李耕的柳,迥异于古今所有画家的柳!(未完待续)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