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三代精神的艺术再现
——李耕《豳风·七月》组图解赏
【发布日期:2012-10-12】 【来源:】 【阅读:次】【作者:黄叶】

《李耕诗经幽风七月》   李耕  作

 

    春耕春种是农事活动顺应自然规律、把握时机的最重要环节。李耕画家在组图的第二幅就凭诗句绘就体现备耕的“三之日于耜”图,“其始播百谷”虽为春种开始,却在第七章的最后才被提起,这是《豳风·七月》全诗在节奏、旋律上既有一条总的线索(时序),又有反复回环之处(赵逵夫注评)的叙事特点。该图把重点压在下半部(李耕的这套画,出现较多这样的构图,一是其布局崇尚大开大合,疏密分明,爽朗大气,另外也为凸显农事活动与土地的关系),阖家老幼围在盛满多种农作物的箩筐旁,似乎一边在挑选种子,一边在作播种的安排和计划。画面构图紧凑,气氛融洽,门外挂着斗笠、蓑衣以及农具,喻示时令已至,一切准备就绪。
    古时没有冰箱储藏食物,只有凿冰储于地窖,最后一章首句:“二之日凿冰冲冲”,画家为之设定了夫妇俩持凿冰和盛冰器具在河上取冰的情景。春寒料峭,坚冰未化,在白茫茫一片干净大地中,只见二人身着羊裘毡帽,显得臃肿笨拙。可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这看似寻常的夫妻相伴相随,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先民的男女平等意识和共同劳动习惯。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和生活的一种状态。尽管文字表述没有对人物的出场作具体的确指,但从李耕在该组图中对画面人物的设置、安排,对劳动场面的描写等,可以明显觉察出画家通过文本的解读,对三代时期村社生活、风俗礼制、精神面貌和信仰等理解的深度,也饱含了画家对这种社会形态和精神理想的认同和褒扬。
    祭祀习俗,是农耕文明一道不可或缺的人文景观。先民对自然现象认识的懵懂,对命运的无奈和未来的不测,形成了对天地神明的依赖心理和敬畏、崇拜情怀。我们注意到,前面表现祭祀活动的“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 彼南亩。田 至喜”描绘了女子挑着祭品,举趾路上的情景,而“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则描写了祭拜农事神后稷的活动场面:主祭身着官服,虔诚祷告,司仪面无表情,一派端严肃穆。同一主题 ,李耕截取了不同的段落和角度,使诗句中重复的叙述转换出时见时新的意境。
    就在通篇接近尾声时,诗歌赞美了先民和谐相处,淳朴真诚和尊敬自己部落首领“怨而不怒”的仁厚品格。画家最后用两幅作品来加以阐释,“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表现了农事稍得闲暇,农人难得轻松的心情:招朋呼友,把酒言欢,其乐融融。画面浑朴大气,笔墨拙厚,构图上松下紧,人物虽排成一列,但神态的活脱,动作的变化,使得这一突破常规的组合丝毫不觉呆板,反而更显自然而不刻意。前后的棕榈也是农家常见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树木,平坦如砥的巨石上主客相对盘膝而坐,显得无拘无束,旷达随意。年轻者正在为长者斟酒劝饮,热情有加,惹来了正在烧酒淑妇的回眸,场面十分融洽。翻开下一幅,是为全诗的收尾,也是组画的压轴之作。这是二十四幅画中人数最多的一幅,画家把戏台上的大结局,大团圆引入画面,显示了对姐妹艺术表现手法的大胆吸收和巧妙利用。群众同集,无疑增益了嵩呼共颂、欢乐祥和的气氛。该图的亮点还在:头戴束发金冠,身着黄袍,手执如意的豳公坐于床几之上,旁边立着一太监,分明李耕是把豳公帝王化了。也许只有凭这一类似符号的显示方能衔接国人的惯性思维,不过更有意味且更值得现代人羡艳的是:装扮华贵的主人以盘腿坐势面对公众的亲和以及众多子民“跻彼公堂”的随便,折射了豳公的骨子里并非是那么高高在上与道貌昂然,多少带有“与民同乐”“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平等意识。另外,子民“曰杀羔羊”“称彼兕觥”的诚意,难道不是三代精神包含的感恩、敬畏元素的阐扬!
    正是这种相互包容,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态,才为日后的周公提供了“天下归心”的可能。
    从李耕的画扯出如此宏大的议题,是不是又让这位朴实、纯粹的画家担当了太多社会责任?注入了太浓的“意识形态”?我想有兴趣的读者,还是回到绘画本体,从这套《豳风·七月》组图中去慢慢品赏,去见仁见智吧。(全文完)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