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芳先生的《解读仙游》在读者的千呼万唤中,终于闪亮登场。其中大部分作品在第一时间发表于《仙游论坛》,而我恰是《仙游论坛》的最忠实读者之一。因缘际会,我与卢永芳先生相聚于《仙游论坛》,遂成文友。在文学的道路上携手共进,各自的文章竞相见报,有时发表于同一版面。《仙游论坛》聚集了天各一方的仙游精英,其中不乏国家级、省市县级的作协会员、书协会员、画坛高手,当卢永芳先生的每一篇文章发表后,评者如潮,跟帖者争先恐后。特别是地方赋,一经发表,许多人跟着起哄,“什么时候写我家乡的赋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仙游十八乡镇赋”是《仙游论坛》催生的,《解读仙游》集中了许多仙游人的智慧,这本书应该属于全仙游的。 “赋颂仙游” 运用传统赋体讴歌仙游的山山水水,以魅力为主线,以每个地方的地理、历史、资源、人物、成就及神韵为脉络,对仙游自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在有限篇幅内,勾勒出仙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了仙游璀璨的历史底蕴、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现代文明成就。每一篇赋都体现了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气势恢宏,色彩绚烂的鲜明特色,堪称仙游的简明地方志、赋体赞美诗。 正如刘熙载《艺概》之言,“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态,层见迭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 “赋颂仙游”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发扬光大了赋这种文体的重要特征。如《仙游赋》,“若夫披史册,阅典籍,究人文,颂仙游。初炼丹于西汉,何氏拓荒;始折桂于李唐,金鲤显秀。智广创寺,开少林之南传;良士献诗,闯仕途之偏彀。陈洪进纳土归版,七闽顺化;蔡君谟挥毫写奇,四家争优。武魁刚烈,薛奕不负神宗;宰相昏溃,蔡京贻累乡友。王迈梗介,南宋狂生多傲;济孙雅淳,江南豪士无俦。郑纪爱国爱乡,佳名永在;兰友允公允能,铁面长留。二李作画,绝技惊艳内外;学诚弘法,悲心无愧指舟。陆财痴情水稻,造福华农;至立燮理教育,嘉惠神州。魁彦迭现,赞山海邹鲁之不虚;英杰代有,实仙溪辉煌之鸿猷”。寥寥几笔,仙游从古至今,众多英贤跃然纸面,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画不尽壶山兰水,千娇百媚;读不完金果玉实,红光紫气”是“赋颂仙游”留给我的总体印记。 “品读仙游”部分,“说人文、谈望族、评诗词、探古城、品文化、议家教、看仙游、论古人等,引经据典,议论纵横”(许怀中《解读仙游》序)。仙游古城历史、历代名人、宗教、西门兜的榕树、九鲤湖祈梦、莆仙戏、二中母校等景致,既有历史的传说,又有乡土的知识,更有蜚山的情趣,兰溪的风韵,读这样的文章,既可感受蜚山秋韵,兰溪春色,从本书中找到—把开启仙游走进仙游的钥匙,跟着作者走进仙游,读懂仙游,又可增知长识。“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是“品读仙游”送给我的最好礼物。 “仙游文萃” 表现出对故乡贤达的关注,他满怀虔敬地走近他们,深入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心随笔走,画龙点睛,抓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写出血和肉,注入时代感,托出精气神。“故乡英贤毫端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留给我的是无尽的启迪。 “九鲤问道”,谈古说今,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对话,思绪、抒情为一体,叙事、评论融于抒怀感叹中,形式自由,结构灵活,语言清新巧妙,手法丰富多彩。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犹车所以载物,故为车者必饰其轮辕,为文者必善其词说,皆欲人之爱而用之。然我饰之,而人不用,则犹为虚饰,而无益于实;况不载物之车,不载道之文,虽美其饰,亦何所为乎”? “九鲤问道”美就美在它情景交融,绘声绘色,笔法凝炼,文辞精蕴,如歌如咏,如泣如诉。 “品读被历史沉淀的人文内涵”,“九鲤问道”值得我再三体味。 在第五辑游记中,东山塔、龙华寺、仙门、三会寺、大蜚山,九座寺、木兰溪等,仙游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卢永芳先生以一个作家的眼光观察仙游的变迁发展和时代的风云流转,以坚定的信念、无限的热情、全部的心血和精力进行发掘,不愧是这个时代仙游地方文化优秀的记录者和传承者。“身在异乡为异客,蜚山兰水入梦来”,卢永芳身在异乡心系故土的爱乡情怀是《解读仙游》赠我的精神财富。 《解读仙游》不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为人们了解仙游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文本,诵读和传播《解读仙游》,对于了解仙游、宣传仙游、热爱仙游、建设仙游具有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