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文化兴国及其旗手
【发布日期:2012-11-09】 【来源:】 【阅读:次】【作者:林劲松】
    在中国历史上,有教育兴国、科技兴国、实业兴国等等,但是谁也没有比历史兴国来得重要。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历史兴国或文化兴国说明了这一点。
    第一次文化兴国旗手是孔子。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工作者。他一生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兴历史研究之风。孔子撰写《春秋》,整理了《诗经》、《尚书》等文化典籍,系统地总结了上自原始社会,下至春秋时期的历史经验,例如孔子的三大政即“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便是他对当时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孔子创办私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传授学生,让他们学有所成,有的还成为“王者师”即以法治国的专家。据《庄子》的《天运》篇记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聃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在这里,“陈迹”即历史,所以,六经皆史。由于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共同努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兴国终于降临人间,首先是学习和研究历史蔚然成风,出现了 诸子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接着是秦的统一和“文景之治”的出现。一个四分五裂的、“礼崩乐坏”的中国不仅重新统一,而且经济文化较前有了显著的发展。灿烂的政治思想之花终于结成了丰硕的经济之果。司马迁在《史记》的《孔子世家》篇中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第一次文化兴国的旗手孔子及其研究方法正是这样深得人心。
    第二次文化兴国旗手是李梦阳和何景明。据《明史·文苑一》记载,明代的复古思潮始于弘治年间(1488-1506)。“弘、正之间,李东阳出入宋、元,溯流唐代,擅声馆阁。而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盛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嘉靖时,王慎中、唐顺之辈,文宗欧等,诗仿初唐。李攀龙、王世贞辈,文主秦汉,诗规盛唐。”西京即西汉都城长安。从此以后,先秦至西汉古文,成为重点读物。而且,讲究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像孔孟那样爱国爱民,从而出现了一大批不畏廷杖,敢斗奸佞的政府官员。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抗倭斗争中,涌现了朱纨、戚继光、俞大猷等一批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国为民的爱国将领。他们以实际行动挫败了朝中奸佞卖国求荣的阴谋诡计,为抗倭斗争的胜利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复古思潮兴起后,人才济济,要名臣有名臣,金銮殿上斗奸佞;要名将有名将,边防海疆牢不可破,中国军队天下无敌……这是明代国内市场形成后,政治思想领域发生的可喜变化。
    14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许多人以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武器,向封建神学作斗争。这在当时人们看来,好像古典文化经过天主教会长期压制以后又复兴了,因此称之为文艺复兴。明代复古思潮却让秦汉文章、盛唐诗篇独尊,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随之而来的是明代小说和戏剧的空前繁荣。在小说方面,明代有三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有众多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两拍”直到现在仍受广大读者喜爱。而且体裁多样,英雄与美女、才子与佳人之类谈情说爱占去相当大篇幅,封建纲常礼教受到了反复批判。明代戏剧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特别是南方,每逢秋收、庙会、或喜庆节日,都要演戏热闹一番。民间戏班子多,许多人以演戏谋生。于是又出现了许多著名作品,最负盛名的是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牡丹亭》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鞭挞了人吃人的封建礼教。所以,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相比,发生在中国的这次文化兴国,意义更加重大。
    第三次文化兴国的旗手是毛泽东。毛泽东是个“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提倡者和实践者。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一年之后,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说:“巩固根据地的方法: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把这三件事切实做好,是边界党应该努力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在这里,第一是足兵;第二是足食;第三是为民办实事,解决看病难问题。孔子的三大政成了毛泽东巩固根据地的三个要点。“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这个历史文献成了毛泽东是个“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者的历史见证者。所以,向井冈山进军不仅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新起点,而且还是又一次文化兴国的开始。这是因为这次文化兴国的到来,伴随的是一场社会大变革,甚至连那些身居中共中央要职的人们的思想也要变化。孔子大兴历史研究之风收到了好的结果,毛泽东大兴历史研究之风,也收到了丰硕的成果:有了这次文化兴国,才有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了这次文化兴国,才有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侵华战争的彻底失败,中国大陆才能解放;有了这次文化兴国,才有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有了这次文化兴国,才有改革开放的辉煌历史。一句话,有了这次文化兴国,才有中国的锦绣前程。
    中国三次文化兴国之所以都能收到丰硕的成果,是因为对后人来说,古代的文化遗产有诸多方面丰富的经验,这是千金难买的精神财富。而且,对于孔子来说,那时的古代却是原始社会。孔子对原始社会有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那么,后来的社会呢?他说是“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道既隐”即阳光已经被乌云遮蔽了!很显然,孔子对原始社会那是怀念的。在古代,中国人怀念原始社会,西方国家也怀念原始社会,所以,二者“民主”一词的出现也来的早。许多人怀念昔日“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既民主又平等的生活。
    之所以孔子会称原始社会的路为“大道”,一则是因为在世界上原始社会长达几百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原始人类元谋人长达170万年,而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到孔子时代时只不过一千五六百年,还不及人家的千分之一,你说阶级社会算老几?所以他瞧不起它。二则是因为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人之初,性本善”,名不虚传。那时社会生产力之所以会不断发展,完完全全是因为行大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社会安定,一步步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车轮向前推进。虽然原始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还,但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历史经验对后人来说,却是无价之宝,所谓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也就应运而生。孔子重视诚信和睦,孟子宣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为贵”等哪里来的?原来无不是对原始社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从中可以看出,历史兴国多么重要。其结果,“大道之行也”变成了几千年来促进和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奋斗目标,变成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进军号角,而且这个号角还是在原始社会刚刚解体时就被有识之士吹起来的。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