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文摘报纸传递了新的教材改革信息,南方科技大学从今年秋季开始,把《大学》作为大一学生的必修课,迈出了教材改革勇敢的一步。 笔者是个过来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上大学。在那时,不用说理工科,就是我们历史系本科生大一学生也没有《大学》这一教材。对于笔者来说,系统地学习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则是七八十年代以后的事。青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时候,读四书要是提前放在大学阶段即提前十几年,那该多好啊!所以,这些天来,笔者一直为南科大这一创新赞叹不已。 《大学》篇开门见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和小学、中学学习阶段不同,大学阶段学习的宗旨主要是提高道德品质修养,做到亲近平民百姓,把各样事情(读书和实践)办得好上加好,精益求精。这就是说,大学阶段学习更上一层楼,无论是谁,是君是臣,还是民,都要从思想上树立“亲民”这一关键性问题。那么要如何做到呢?首先是“明明德”,懂得老百姓是“衣食父母”,是依靠对象,离开了他们,就寸步难行;其次是认真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因为亲民需要实际行动;没有什么本领,哪能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从中也可以看出,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是春秋战国的主流思想。《大学》亮出“亲民”大旗帜,推动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在这里,作者总结了古时候人特别是尧舜禹三君子的实践经验,供给后人学习,让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君子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国为民立新功。 《大学》还提出了“以修身为本”的新课题:“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在作者看来,所谓厚薄颠倒都是因为本乱,说得十分深刻。所以,《大学》的人生哲学在世界思想史上,那是很先进的,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因此,上大学学《大学》,让大学生直接和古时候人“对话”,了解一下那时人们对大学生的学习要求,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也是认真落实“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政策的具体表现。而且学习《大学》,还可以不断提高学习古文能力,对东方人生哲学的认识日益加深,以推动和促进大学阶段各个学科的学习,做到精益求精,早出人才,多出人才。所以,上大学读《大学》就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