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泉《天高地厚》这部回忆录,我是含着泪水读完的。走进《天高地厚》,如与作者一起走进历历往事之中。书里一个个动人心怀感人肺腑的真情故事,无不引起我深深的共鸣。《难忘的回忆》里所叙写的“师徒情”;《风雨岁月》里所表现的“夫妻情”;《天高地厚》里所抒发的母子情,时时处处都在拨动着、挑衅着我的泪腺,令我不能自已。他的孝心更令人敬佩,特别是自他的母亲44岁守寡后,春泉兄弟妯娌半个世纪如一日的尽力奉孝,堪称行孝的典范。他的老母亲90岁时患痴呆症卧病在床,直至96岁谢世,六年间,全家老少争着侍奉,其事迹感天动地,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儿孙两代人,每天分三班轮流伺候母亲,像哄幼儿一样,一小勺一小勺慢慢地喂她,还给她搓胸拍背,每餐都要喂半个钟头,母亲能够多吃一点,我们就高兴、欢笑,她吃不下饭,我们就哀声叹气、伤心流泪,” “哪怕母亲身体有一点细微变化,都会牵动一家老少的心!”读到此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我那不争气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喷涌而出…… 母亲在世时,春泉先生极尽侍奉之心。母亲谢世后,为了宣扬母亲的美德,春泉先生不顾年已古稀、体弱多病,决定亲自动手,为母亲著书立说。他立下宏愿,知难而进,克服了重重困难,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几十万字巨著,把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和乡土特色的纪实报告文学专著——《天高地厚》献给世人,告慰母亲。《天高地厚》,围绕改革开放带给一个仙游枫亭农村贫苦家庭的巨大变化这个时代缩影,写出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揭示了家与国、个人命运与时代关系息息相关的哲理。“母亲!您的儿子带病终于完成了他毕生的心愿,让母亲的高尚品德和光辉事迹永远代代相传”。孝心、真情,显示着天地间最高尚的精神境界,闪耀着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可贵的情操和美德!《天高地厚》,字里行间镌刻着思念故去父母的锥心悔痛,更重要的是,这种由衷的情感并非作者独有,而是千千万万儿女的共同感受,这或许正是读者反响强烈的原因所在。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读《天高地厚》,伴随我的是刻骨铭心的痛楚。看看人家,想想自己,我好难过。父亲一生勤劳,最终累得因高血压引起脑溢血瘫痪在床,虽然我也竭尽所能,到处寻医问药,但仅仅8个月后,最终他还是抛下我们撒手西归。我没能对他尽孝,遗憾终身!父亲的过早离世让我深深震撼,孝要及早!我也曾在心底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能力让父母安度晚年的那一天,到时可以从容尽孝。可惜我没有想到,没有想到时间的残酷,没有想到人生的短暂,没有想到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没有想到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时间的流逝,带走了我为父亲行孝的机会。 我知道,当我们熬到自认为有条件、有时间尽孝的时候,父母却往往已经没有时间享受儿女的孝心了。孝心不在于物质的高低,而在于你的心。春泉先生描写他的母亲“一双硕大的脚板上长着五个脚趾像钉耙一样散开,那是青壮年时期赤脚劳动的结果;十个手指像竹节一样,又硬又粗,脸上的皱纹……无不显露出艰难岁月流淌的痕迹”,天下的母亲都是寓伟大于平凡之中。我的母亲对我的恩情也是天高地厚的。我的父亲谢世时,母亲还不到50岁,为了我年幼的弟妹,她老人家守了23年的寡,直至73岁时与父亲在天堂聚会,她从来没有在我面前诉过一次苦,从来没有向我索取一丝一毫的回报。我好想把对父亲尽孝的未了心愿,能全部地倾注到母亲的身上,好想给母亲加倍地补偿。可每次我拿钱给她时,她总是再三推让,反复说,“我还有钱”,即使是她非常需要钱的时候。“我不累”,“我不饿”,“我有钱”,这是我母亲一生中重复过无数次的谎言,也是她一生唯一的谎言。我也好想挤出时间陪母亲聊天,尽管她和我所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样,这一点我也尽力体谅。我不能因此不屑于倾听母亲“浅薄”的谈论,剥夺她倾听儿女“高深”理论的权利。父母的先后离去,残酷地掠杀了我对他们要尽的孝心,这份痛心永远藏在心灵的最深处,纠葛我一生。因为父母的离去,让我知道,“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天高地厚》启迪我们:子女对待父母的“孝”,无论什么方式,无论这种方式是丰厚还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献上一份孝心,这种感情都是无比珍贵和美好的。这样,才不会在老人家离开我们的时候,留下遗憾或者懊悔。 “我们忘不了和父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里,用血和汗打造自己的家园。因为她凝聚着前辈的心血与期待,体现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才是最永恒的”。朱春泉先生的这段话,语重心长,是《天高地厚》送给天下当儿女的最好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