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人十分重视成年人教育,《大学》一文便是为这件事而写的。《大学》篇开门见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成年人教育的宗旨主要是提高道德品质修养,做到亲近平民百姓,把各样事情(读书和实践)办得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与谁亲,是个根本性立场问题。作者认为,无论是谁,是君是臣,还是民,都要从思想上树立“亲民”这一关键性问题,以营造君亲民、臣亲民、民亲民的政治局面。 “亲民”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大学》在阐明“知止”的重要性之后,紧接着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很显然,“亲民”思想不是作者自己主观臆断出来的,而是来自对古时候人特别是尧舜禹三君子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供给后人学习,让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君子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国为民立新功。 《论语》的《尧曰》篇说:“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大意是说,尧禅让舜时传授工作方法,并且希望他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当念四海困穷,“天禄”永远保持不变。舜禅让禹时也是这样地命令禹。这一记载说明,华夏政权建设民是基础臣是骨干君是领袖。领袖带头亲民,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实行轻徭薄赋,保持了艰苦奋斗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拥护,有着牢不可破的政权建设基础。这是华夏国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大学》还提出了“以修身为本”的新课题:“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在这里,庶人即普通平民百姓。 为什么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要“以修身为本”?因为国家政权建设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绝大多数人的事。孔子三大政“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把取信于民放在首位,就因为国家政权建设民是基础。只有坚持取信于民,国家政权基础牢固了,才能谈得上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孔子重视“教民”,反对愚民政策,他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他还创办私学,面向社会招生,为国为民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 政府官员按照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办事,是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建设的组织者和直接指挥者,所以,他们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骨干。与此同时,国家依靠群臣上情下达,把中央的精神原原本本传达给各地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依靠群臣下情上达,把他们的意见如实上传。地方史告诉我们,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修养到家,还引起了当地官风、学风直至整个社会风气的可喜变化。所以,“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被尧舜禹等君子所重视 。 分析到了这里,君臣民以修身为本为的是国家政权建设,也就跃然纸上了。所以,无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还是孔夫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都不是“仁”、“礼”或“仁义”,而是国家政权建设。仁义礼智信忠等都是“末”,是人们修养到家的主要几个方面。近代许多学者把“仁”、“礼”或“仁义”当为孔夫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因为他们研究还没有到位。 引人注目的是,《大学》和《中庸》原为《礼记》的两篇。在宋代,宋仁宗首创启用《大学》和《中庸》篇。 据本市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之十六《宋进士科》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王拱辰榜之后夹注:“是年赐《大学》篇,自后与《中庸》间赐。”这个记载告诉我们,在席卷全国的庆历新政(1043-1045年)以前,还有一个教材改革,宋仁宗把我国古代哲学名篇《大学》和《中庸》作为君臣民学习的教材。有了这个改革,才有后一个改革即庆历新政。 据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之三十九《蔡襄传》记载,蔡襄刚好是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1036年,“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不言仲淹之非辜,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1043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这一记载说明,1030年开始的教材改革,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就见效了。范仲淹虽然受打击,一时离开了京城,去地方任职,但是志同道合者却勇敢地站出来,坚持斗争,甚至于还引起了出版家的鼎力相助,让襄诗大量印刷,广为传播。“得厚利”,说明襄诗写得好,读者众多,许多人向四贤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和民族的命运。到了后来,还引起了中央政府机构的改革,欧阳修等受到重用。1043年九月,范仲淹出任宰相,提出十大政,主持庆历新政。这实在是史无前例的奇迹。所以,宋仁宗启用《大学》和《中庸》,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亲民成为新课题。从此,沉睡千年的古代文化逐步得到开发,成为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建设不可缺少的法宝,范仲淹是这样,王安石是这样,许许多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等也是这样。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引人注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