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出自《论语》的《尧曰》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大意是说,尧禅让舜时传授工作方法,并且告诫他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当念四海困穷,“天禄”永远保持不变。舜禅让禹时也是这样地命令禹。在这里,三人的坚持焕发着尧舜禹亲民思想和敬业精神。这一记载说明,华夏政权形成之初,如何切割蛋糕,就开始成为了国家领导人关注的问题。“天禄永终”,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做地位变了,工资待遇永远保持不变,即升官不发财。尧禅让舜以后,舜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还要不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尧的回答是肯定的,舜的回答也是肯定的,而且后来禅让禹时,也是雷打不动,没有改变这一条的。 尧舜禹的坚持是正确的。因为上行下效,上面发大财,下面就要巧立名目,想方设法要发大财。其结果层层加码,苛捐杂税多,平民百姓承受不了,国家的政治危机也就接踵而至。实行天禄永终,保持艰苦奋斗作风,不搞穷奢极欲,一则可以避免天子交替时所带来的政治危机;二则可以化悲愤为力量,继承尧的遗志,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三则藏富于民,让四海富裕起来,以缩小贫富差距,等等。好处多。 这一记载还说明,华夏政权建设民是基础臣是骨干君是领袖。领袖带头亲民,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实行轻徭薄赋,保持了艰苦奋斗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拥护,有着牢不可破的政权建设基础。这是华夏国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论语》有这一记载,说明孔夫子当年对尧舜禹三君子的历史经验是十分重视的。他的为政三大事“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把取信于民放在政治工作的首位,恰恰说明他是春秋后期一位著名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工作者,他传的是真经,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 孔夫子创办私学,面向社会招生,以六经为教材,“子不语怪力乱神”,传授的都是前人的“陈迹”,总结了许多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历史经验。例如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意思是说,君子生活艰苦朴素,不求温饱,不求安逸;办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而且做个君子很不容易,还要“上达”、“怀德”、“怀刑”、“坦荡荡”等等。所以,凡是认真学习,做到的,例如颜回,他就疼爱他,经常在同学面前表扬他。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孔夫子要求学生向尧舜禹等君子学习,学君子,做君子,子不语怪力乱神,不搞歪门邪道,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也是对他们负责。 孔夫子那样做,更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那时,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四海困穷,万民涂炭。人们创办私学,大兴教育,就是为了兴邦兴国,让许多知识分子以四海为家,下基层去教育民众,帮助平民百姓排忧解难。要是他们怕苦怕累,无不追求高官厚禄,那么国和邦也就兴不起来了。 所以,笔者去年曾为南科大在大一开设《大学》必修课叫好,说他们“迈出了教材改革勇敢的一步”,而且还认为这是新世纪的挑战,一旦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都亲民了,那就会成为世界上至善至美的名牌大学!这是因为对于学校来说,教材是本,校长、教师和学生是末。教育改革,首先就要进行教材改革,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爱祖国,爱人民,“哪里需要我就哪里去安家”。《大学》全文2000字左右,字里行间洋溢着尧舜禹思想,常学常新,南科大把它作为大一新生教材,是一次创新。教材没有改革,就无法改变许多高材生在本国上大学,到发达国家上班的怪事。而且他们还有许多理由,说得振振有辞,无非是分配不公或工资待遇不满意,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这本是容易解决的问题,上一下“大学之道”,学一学尧舜禹,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建国初期,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什么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毛主席说:“六亿神州尽舜尧。”试想,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要是不上井冈山,也去发达国家上班,那么我们伟大祖国还会有繁荣富强的今天吗?所以,问题出在高材生身上,责任却在高校校长头上。我国人民节衣缩食办了许多大学,希望大学生们认真读书,毕业以后拿自己的学识去为人民服务。但是许多高材生毕业以后却不是亲民,而是亲钱,竟然到了别的国家去上班。你说,他们的大学校长对此难道就没有责任?! 在这里应该指出,在本国上大学,毕业以后到美国、英国等国“深造”,然后高薪聘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大亮点。这对美英等国来说不是好事,而是坏事,说明战后亚非拉各国教育不断发展了,美英等国教育却是不断衰退了,到今天已经落到了用高薪到外国聘任人才,来为本国经济“输血”的地步。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绝不能走美英的老路,我们应该打出尧舜禹牌,把中华民族君子精神这一优良传统编辑成为教材,去教育大学生,让尧舜禹等君子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民再立新的功劳。 综上所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焕发着尧舜禹亲民思想和敬业精神,值得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大学》篇全文2000字左右,字里行间洋溢着尧舜禹精神,常学常新,南科大把它作为大一新生教材,是一次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