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抗争?还是妥协?
——读苏力教授《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后的几点共鸣
【发布日期:2013-02-24】 【来源:】 【阅读:次】【作者:郑家楠】
    怀着对作者敬畏的心情,用审视的目光,我拜读了朱苏力教授的代表作《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对作者在文中体现的人文关怀、赤诚的乡土情结和对中国法学发展的独特视角感到无比震撼。看了《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我感触颇多,并产生共鸣,此书给我思维方法(分析与判断)的启迪远超过书中就某个现象或法律问题给出答案的意义。我们对法律的社会作用应该有着善意的怀疑,在移植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法律制度,不能一味地全盘引进,而应该立足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乡土习俗、法律旧制对法的主体的影响,对外来法律文化进行必要的“抗争”,传承历史的法律传统也是一样,而不是一味的“妥协”。
    在分析影片《秋菊打官司》中,作者对法律在调整社会矛盾中扮演有限作用的角色作了精辟的分析。也许有很多人对法律做了很多一厢情愿的幻想,认为法律可以解决任何社会矛盾与纠纷,但事实并非如此,秋菊丈夫因骂村长被村长踢中“下身”,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后,她并没有一开始就想用法律来解决问题,她只想讨个“说法”——村长必须向她及其丈夫认错,因村长不肯认错的情况下才在讨“说法”的过程中无意中启动了司法程序,最后村长被拘留了,这种结果对秋菊来说并不是理想的解决方式,相反,从某种程度上让她受到了或将要受到更大的伤害。她这种行为除了受到村长及其家人的敌视,还要受到村里人的指责,甚至家里人也不理解她,因为他们认为村长肯给钱赔偿已经算认错了,秋菊就应该见好就收,而不必要得理不饶人,秋菊的“讨说法”成了他们眼中的“犟”,因此秋菊的处境有如四面楚歌,而且这种境况还有可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延续下去。似乎法律得到了执行,似乎公民权利得到了保障,似乎正义战胜了谬误,但秋菊和村长最终还得在这个村中生活。从理论上讲,他们还必须相互依赖,但秋菊一家还能同村长一家保持那种尽管有磨擦、争执甚至打斗在关键时刻仍能相互帮助的关系吗?实难预料。
    秋菊在无意中寻求法律的帮助中找到了的“说法”并不是她想要的“说法”,她赢得了官司却失去了生活中和谐的人际关系,也许我们可以说这是法律实践上的一个成功的范例,但对一个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秋菊来说,她完全可能认为法律并没有给她解决问题反而产生了新问题,因此,法律强行介入到社会习惯中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从这个角度来说,法律并不是万能的,法律只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一种手段,既然是一种手段,它就必须服从于将要实现的目的,也就是主体的价值需求。那么,在某些时候或某些个案中,习惯的存在也有它合理性的一面,因为它的适用更合乎主体的利益需求(如案中的“讨说法”),而法律却经常在适用中遭到了质疑与抵制,那么我们制定法律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实现一个抽象与空洞的所谓正义吗?
    因此,我们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法律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一种手段,它必然要为目的服务,实现目的的方法与手段或说是途径有许多种,法律不应该也不可能排除其它,比如说习惯、道德、宗教清规、当事人的合意等等。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提到这样一个案例:男青年甲与女青年乙在谈恋爱,在一次约会中,甲主动向乙发出发生性关系的要约遭到乙的拒绝后,强力奸污了乙,案发之后,警方介入,此时甲方请求乙方私了,并许以一些条件,而后乙方向警方提出撤诉,双方还领了结婚证。但是,因法律的强行介入,最后甲还是被起诉并追究法律责任。也许很多人会以为这是法律战胜习惯的一个成功案例,但是这个结果对当事人双方来讲并不理想。
    法律的介入,司法程序的启动,甲男与乙女必将会在挺长的一段时间内参加到诉讼中来,双方都将接受司法人员的讯(询)问,配合调查取证,甲男还要被羁押,乙女还要长期面临不断抛头露面的尴尬,还要不断被陌生人(调查人员)问及个人的隐私(受到性侵害的事实),这些对乙女无疑是另一种伤害。
    相反,如果甲男与乙女双方选择“私了”后,法律不再介入,甲男不用被判徒刑,乙女也不用抛头露面,双方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时间也会慢慢抚平乙女心中的伤口,这样周围的人也不会因为乙女曾被甲男“强奸”而看不起她,只会认为她们是夫妻之间的事,没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双赢的。当然,我指的是双方愿意“私了”,如果女方强烈要求惩处甲男,那法律应该义无反顾地介入。
    本文的“抗争”意指有独立的理性思考而不盲从,而“妥协”意指随大流,欠缺主体意识,一味地对法律调整社会作用的迷信,而置习惯、风俗于不顾,法律有时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而法律以外的规则、习惯也许更能妥善解决问题!因此,风俗习惯等“本土资源”不应一味对法律妥协,法律也应当对“本土资源”有必要的尊重。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