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大学》是《小戴礼记》的一篇。 我国古代人十分重视成年人教育,《大学》一文便是为这件事而写的。《大学》开门见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成年人教育的宗旨主要是提高道德品质修养,做到亲近平民百姓,把各样事情(读书和实践)办得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与谁亲,是个根本性立场问题。作者认为,无论是谁,是君是臣,还是民,都要从思想上树立“亲民”这一关键性问题,以营造君亲民、臣亲民、民亲民的政治局面。 为什么要明明德?因为秦汉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以后,人和人之间关系更加密切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矛盾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于是“生财有道”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明明德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成年人教育的头条要求。根据历史记载,在春秋战国即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市场繁荣,在那里可以买卖全国各地的产品,陶朱、孔夫子的学生子贡等是那时著名的大商人。从历史记载看来,他们的生意经便是明明德、亲民、足智多谋等,最终成为了有名的巨商。否则,那他们一定成不了气候,弄虚作假道德败坏者,只能在市场经济中碰得头破血流身败名裂。这是因为坑民、害民不得人心,是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展的大敌,难以长期存在。 为什么要亲民?因为亲民思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思想,谁不亲民,那就要吃亏。《论语》的《尧曰》篇说:“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大意是说,尧禅让舜时传授工作方法,并且告诫他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当念四海困穷,“天禄”永远保持不变。舜禅让禹时也是这样地命令禹。这一记载说明,华夏政权建设民是基础臣是骨干君是领袖。领袖带头亲民,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实行轻徭薄赋,保持了艰苦奋斗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拥护,有着牢不可破的政权建设基础。这是华夏国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对谁亲,是个根本性的立场问题,所以,君亲民,臣亲民,民亲民,是成年人教育的起码要求。在成年人教育中,要分清轻重主从,把明明德、亲民两件事首先做好。唐人韩愈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恰恰说明古代职业培训是传道、授业二者并重的,并且还把传道摆在了首位。 为什么还要止于至善?《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至善至美是人类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 ,谁也不敢说自己已经达到这个境界。这就要求受教育者一生一世做好事,不做坏事。要让自己永远做好事,那就要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许多为人民服务的真本事,做到精益求精。与此同时,还要坚持原则,与坑民害民的行为斗争到底。所以,“止于至善”方位确定以后,人生的道路那就大不一样了! 成年人是国家的栋梁,是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建设的主力军。成年人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安危,国家的盛衰。所以,《大学》提出了“以修身为本”的新课题:“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在作者看来,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都是末。一旦修身到家,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迎刃而解了。 凡此种种说明,古代人重视成年人教育是为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的需要,让中华民族君亲民、臣亲民、民亲民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