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微漾高中毕业离开莆田的那段日子里,我们之间的联系一度如拗断的莲藕;偶有在QQ上照面,也难有促膝长谈的机会。2009年,我去了湖南求学,高压后的放纵使我几乎把一切都抛在了脑后,游山玩水和谈情说爱成了生活的正文,更把我的笔头也彻底荒废了,完全没了学文人的样子。前年暑假,他突然告诉我自己回来了,我甚至还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出他的样子:五年未见,这位小时候带我做尽“坏事”的家伙现在是怎样了? 重聚首,年微漾鼓励我多写东西,又把我带进了“城”这个奇妙的文学社团。在众多文友的感染下,我渐渐恢复了笔耕。惭愧的是因为书读得不多,写的东西艰涩难读,没有什么内容可言。而今他竟要我给他的诗集《一号楼》写评论,这实在是出了个大难题。我很难像其他读者那样用一个精彩的比喻或是从诗歌理论的层面感受其中特别的奥妙,我能做的只有像一个初中生一样写一篇读后感。 读他的诗,我感触最深的是其深厚的文学积淀给他的诗作所提供的营养沃土。 自高中起,年微漾就会到我家里找书看,《飞鸟集》、《花季雨季》、《烟》、《古文观止》、《战争与和平》……涉猎极广,阅读量极大。而我那时还处在抱着《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对千奇百怪的世界较感兴趣。一次,年微漾将他的一篇作文给我父亲看,看得父亲是两眼发亮,并说我要是能有这水平便是万般满足了。那是篇考场作文,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是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文章中满是他对出题意图的特殊理解和真知灼见。那时他是我们崇拜的孩子王,如今我再次读到他的诗歌,又发现之前所忽视的细腻的笔触、至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他曾说在大学生涯中,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翻遍图书馆,而他几乎真的就做到了!因此,他的文学素养不仅在作品中体现为美丽的语言和独特的想象,更有超乎常人的观点态度。 走进一号楼,我不得不赞叹他的想象力:“长满青苔的石头会很痒”、“黄昏死于一次性失血过多”,我一年看过多少次日落黄昏,欣赏过多少火烧云霞,有哪一次脑海里闪过如此诗意的文字?就算是写,也从未能打破语文课程为我框定的架构,显得中规中矩,毫无亮点。或许是儿时顽皮捣蛋的性格,他的诗也是追求突破,不愿拘泥;或许是谙熟文学的技巧,他胸有成竹,才敢大胆做改变。 年微漾又是个念旧的人,以家乡为题材的作品不少,如《莆田赋》、《妈祖赋》、《仙游颂》、《白塘秋月》等。谈及故乡,他又总是不惜以最美的词汇来赞颂—— 回廊幽深 杨柳岸剪水几分 顾盼流转 那伊人清唱戏文 烟雨小城 萍踪江南却相逢 湖中摇晃 万家灯火碧螺春 宁静的水乡,远处传来戏子的清唱,掌一壶清茶,在水上静静欣赏这万家灯火,想必这便是他最喜欢的情景。这种喜爱,大概也是在阅读中受自古流传的怀乡之情感染所致。 如今,我和年微漾能频繁见面了,他经常赠我一些书籍诗刊,鼓励我多读多写,而我暂为求职之事所累,无心去做这些事情,有时会让他觉得很遗憾。但我深知阅读积累的重要,年微漾也将是我文学道路上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