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的一天,我走进莆田市文联副主席郑国贤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内那足有膝盖高的一大捆书。咦?这《岁月匆匆》不是许老刚出版的书吗?国贤同志理解我的兴致,欣然给我二本。我想,许老年纪那么大了,“衔头”那么多了,还再写书出书?再则,我筹备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岁月有情》,两册书名竟有相似之处! 即便岁月匆匆,依旧步履从容。“莫叹韶光易逝,寄望新的岁月,能多写些美妙的文字,奉献于伟大的时代。”这也许是许老近期编辑出版《岁月匆匆》一书的初衷,也是许老八旬过后从容脚步留下的又一串足迹。 “岁月不饶人。”对这句话能深刻理解的人,差不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岁月对于一个老人来说,更是匆匆而过。这话不是我发明的,许老在《元月的怀念》的开头就总结道:人生只有进入老年以后,回忆往事,才觉得光阴的“似箭”,日月的“如梭”。5月底,许老应邀参加《莆田市校园文学丛书·小学卷》首发式,顺路回故乡仙游。我获悉后喜出望外,趁此机会把他的近作《岁月匆匆》一书递给许老签个名,将我的《岁月有情》书稿交给他请他作序。 仅半个月时辰,许老的“序”就发送来了。许老的新作《岁月匆匆》里,也收录了他为我的首部散文集《人生如歌》所作的序,还有其他的序文56篇。这些序文是如何写成的呢?从阅稿、起草到定稿,其间要花费多少心血呢?! 在自费出书、文责自负的今天,稍有文学兴趣的想留存一些资料的人,不管文章曾经是否发表,都想将其分类编辑后附之铅印,装订成册,给自家人或亲友留下一份小礼物作为纪念品。许老年事已高,顾及大家创作的积极性,大凡有人请他作序,不管是相识的还是陌生的,不管是否作家,也不管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兄弟,他都有求必应,实实在在地当做一回事,认认真真地为他人作“嫁衣裳”。他从“不摆架势,且不敷衍”,总是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于是大家都很崇敬他。 我们崇敬许老,还因为他年逾八旬,但依然神采奕奕,思路敏捷,为了家乡的文化繁荣贡献余热,为家乡培育文学新人呕心沥血。我们从许多序文里不难看出,许老晚年并不闲,他老骥伏枥,将大量精力奉献给广大的文学爱好者。从序里知道,那些书稿有小说,有诗歌,也有散文、随笔;还有书画、工艺之类。这些书稿篇幅一般都较长,有的字数多达几十万,光是看完一本书稿就得花很多时间,何况还要仔细阅读,理出头绪,而后谋篇布局。一篇序文一番劳累,也是一篇富有启迪的指导性文章。在《人生如歌》序里,许老指出“文学作品的纪实性,往往具有给人联想与启迪的作用。”还说“作家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否则成不了作家。”在给林片玉《麦斜岩传奇》的“序”里,明确指出“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分不开。”在罗熳《富有的人》序里,也指出“热爱写作和热爱生活、热爱教育密不可分。”罗熳是个老师,许老鼓励她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方向上,不断攀登新的文艺高峰。许老在点评中分析,在分析中指导,在指导中鼓励,激发作者的创作热情,抒发了许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许老精心培育文学新人的高尚情怀。许老的序,既点评又育人,让文章的政治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激发读者强烈的读书欲望。 时间,对于许老来说,不能不显得异常珍贵。岁月,对于许老来说,不能不说是千金难买。许老每次回乡,总是“衣冠简朴古风存”,但不“古”,脑子里总有许多新鲜事。《岁月匆匆》上篇的《散文走廊》里,他踏遍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走访了中国西部和宝岛台湾,“阅尽人间春色”,写下许多壮美篇章。而这些游记类的散文,恰恰是我的欠缺。我很少或几乎不敢触及游记之类的散文。我也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但除了当天的日记简单记载外,从来无法详细记录。我私下以为,大凡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显才智,我再怎么抒发情感也远远不如他们。再则,匆匆过目的景物印象不深。我游览过武夷山,攀登过天游峰,筏游过九曲溪,也品尝过武夷茶,但我不知从何动笔。而许老《到武夷山吃茶去》,觉得“武夷山的旅茶结合,茶在其中,为景添色。景中有茶,茶更生香。”读了让人似乎尝到“武夷茶”的味道。今年4月份,我去漳州南靖土楼,也去了东山岛,参观了不少景点,可记忆模糊。许老去了东山岛,没写海岛的渔业发展,而是写了谷文昌的事迹,更主要的是抓住东山的环保绿化,写了《绿色东山》。看来,人物刻画要抓住特点,景物描绘也要抓住特色。显然,有人擅长于游记文学,有人擅长于报道文学。我呢,只能写些自己亲身经历过印象比较深刻的东西。 岁月匆匆,匆匆岁月,“朝如青丝暮成雪”。曾被冰心老奶奶誉为“散文名家”的许老,那种与人为善、与文终生为伴的精神难能可贵。在人生匆匆岁月里,许老的步履无疑是从容的。家乡的后辈们一定会在许老的激励下,日益壮大家乡的文艺队伍,让家乡的文艺创作后继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