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然后知不足”出自《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又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强调人一定要学习,学习了,才能知道,才能明理。而说“学然后知不足”,何也?不学习的人,不知道,不明理且不说,不学习的人,还会自我满足于所知所识,可能会产生学习与不学习似乎是一个样的认识误区,这样就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所以“学然后知不足”是从学习者的角度谈到学习进步是无止境的,所学愈多可能愈感不足,愈感不足就会促进我们不断学习。 学习,我们要学习什么?自古以来,学习都以学文与学道并重,学文即是学习文化知识、文章典献、科学技术等生活所需的知识与经验,学道则是学习立身修身之道,学习治家治国之道,学习安天下定乾坤之道。 单从学文而言,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知识爆炸,信息丰富,人类的知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穷人之一生难以学完学尽,所谓的“皓首穷经”亦不得穷也,所谓的“学富五车”亦不为多也,所谓的“才高八斗”亦不为高也,以有限之一生欲穷无限之知识信息,难也。《庄子·秋水》中所写的河伯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们如果不想如河伯一样贻笑大方(听河伯之言知其也有觉悟),只能时时保持谦虚的学习心态,随时随处地学习,学以致知,学以致用,知而促学,用而常学,把学习作为终其一生之事。当代人倡导“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是合乎我们学习的实际。 而就学道而言,做人立身于世当以立德为本,德性之学不比知识之学,知识之学用语言文字表达,而德性之学用身体力行表达,所以孔子曾说:“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又言:“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其弟子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从其弟子之言可以进一步证明孔子重学习重德行甚于重学问知识,唯德行方可立身于世,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立学为了立身,立身是德行之学也,立学以读书为本,知识之学也。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知识之学也,非志无以成学,德行之学也。知识之学与德行之学,为学者当兼而学之,不可偏废,亦不可不分主次,德为主,才为辅,所谓“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尤善更佳。然而为学者多以知识之学,而不知德行之学,故孔子叹焉——“知德者鲜矣”。 前所言,知识之学,当终身学习之,而德行之学,更应终身行之而不倦,汉刘向《说苑》有言:“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所指是知识学习随年龄增长而体力学力虽日削月减,当不得懈怠也。而德行学习却是始而烛光星光,继而月光日光,终而大明不昧,德全智圆。老子说: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为学日增者,何也,外之知识也,为道日损者,何也,亦外之知识也,岂不是德之修于身而外损内增?日增者,四十岁之前的人生,加法也;日损者,四十岁之后的人生,减法也。老子所言“知不知,上也;不知知,病。”四十岁之前的人生,不知以为知,病知,四十岁之后的人生,知有不知的比知的多,即“学然后知不足”也,故上也,不惑也。我们能如孔子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吗?知之为知之,易做到,不知为不知,不易做到,知不知,方为上达之学者。若不达,便是我们德行之学缺失了。 知识学习是一生的事,德行学习更是一生的事,以孔子之好学,也勤学于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识之学,现当代的人,可能超过孔子,德行之学,现当代的人,则谁超越了孔子?作为后世后代尊崇的圣人,孔子自己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我们也只能借公西华之话“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说我们自己。能做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是好学,能做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是好学,能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好学,能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是好学,好学还不够,还应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好学乐学,全在于德行之学深深吸引了他,德行之学使人生无大过,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学然后知不足”,学一定是好学乐学,才会知不足。 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孔子也说:“不学诗,无以言。”学习不单读书读史读诗,还应该读人事读世道读天地,读有形有字书,读无形无字书,在种种读中学习,与今人交心,与古人交心,与天地万物交心,《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圣人之不知与不能也可以说是“学然后知不足”。不知、不能、不足都不可足畏,只要真正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在我们身上就不会出现了“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的现象,那么,圣与道,何远之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