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发布日期:2014-02-21】 【来源:】 【阅读:次】【作者:】
最近,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在俄罗斯索契举办的第22届冬奥会开幕式,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记者专访,回答记者布里廖夫的提问时,当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你个人有哪些爱好”时,习主席说“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其中着重阐述了爱好读书的道理。我们从中可得到许多启示。 作为一个有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主席,日理万机,忙于公务,可还将“读书当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习主席的答话,从今年春节期间流行的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谈起,接着说: “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比如,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习主席首先介绍个人爱好,是在时间“都被工作占去了”的情况下仍然经常读书;接着阐述读书的好处,最后例举10多位俄罗斯著名作家。由此看出习主席博览群书,记忆力极强。其中心是: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习主席回答记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时,就阐明他虽是“第一次来索契,但对索契早有所闻。”因为他“年轻时多次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在索契完成了这部著作。”可见读万卷书可知天下事。 现代人生活方式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有哪些人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时下上班族的业余时间,又有多少人在读书呢?除了看电子书,还有多少人在读纸质书呢?有人责怪“读书又不能当饭吃”,本土许多企业家有几个是“读长书”的呢? 最近,《散文百家》杂志有篇题为《书归何处》(作者:孙苏)的文章,其作者和父亲两代人都是以书为生的人:读书,教书。父亲去世后,留下许多书该如何处理,成了他头疼的大难题。其母亲一生却与书为敌,说那些飞黄腾达的人往往是一书不读的人。母亲认为父亲被书害苦了,聪明的父亲被书害傻了?其实,父子俩都是爱读书的,作者以为“父亲留下的每一本书中,都能感受到父亲的气息,沿着书,能寻找到父亲一生的生活轨迹。”一本书是宝物或是废物,全取决于每一个人。我赞成该作者看法:抚摸书的时候,想抚摸自己逝去的岁月。 如何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年已古稀,不知为啥,越老越爱书,越老越觉得自己知识有太多的欠缺?马克思曾讲过:“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我深知自己临近夕阳黄昏,但我还是要读书看报,要写点什么留给子孙后代。过于空闲便觉难受。 读书要有时间保证。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就在自己心里。曾有人说过,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就等于延长自己的生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还是会有的。离退休之后,我的时间比在职时多得多,我要“活到老,学到老”,不要“活到老,等着老”。由于各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处世态度有别,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尽可千差万别。空闲时间做什么,有的选择扑克麻将,有的选择下棋画画,有的选择拉胡弹琴,有的选择游山玩水……大家都有选择的自由,谁也无法干涉。当然,读书是自愿的不是强求的。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有句名言:“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让读书成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正如习主席所言:“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当然,并非一味只顾读书不顾别的,空闲时间还要上街,还要健身,还要交友,但科学支配时间,留有充足的时间用于读书,并且认真读,吸取精华,充实自己,这也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
国家安全 人人有责
巅峰对决 “智造”未来
全省首个离网型海岛微电网项目在莆投运 孤岛渔村用上了“绿色电”
莆田市消防救援支队 “硬核练兵”备战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