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潜(1423—1473),字孟时,号竹岩,莆田灵川柯山(今柯朱村)人。明景泰二年(1451)高中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历任洗马、尚宝少卿兼修撰、翰林学士、詹事府少詹事,参与编写《历代君鉴》、《天下郡志》,修《玉牒》、《英宗实录》等,还多次任乡试主考官和会试主考官。柯潜为官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在他担任应天府(今南京市)主考官时,舟泊淮阳,有举子夤夜行贿,柯潜不但拒贿,而且令人惩办这一举子,有“拔擢公允”之誉。他有一个弟弟叫邦纪,被朝廷授予通州学正之职。就任之前,柯潜写了一首诗《送邦纪弟赴通州学正》赠给他。诗中诫勉邦纪要“去去登泮学,冠裳肃威仪。展席坐清昼,横经讲轩义。梁肉何足嗜,饮水足忘饮。”他在《送行人司正邵震使安南》诗中,也告诫邵震在任职期间要“珍重平生清苦节,莫将薏苡载归囊。”作为封建时代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官员来说,能做到洁身自爱、清正廉洁,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 然而,在柯潜身上,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忠君爱国的思想。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提倡并一代代传承至今的所谓的“忠、孝、礼、智、信、义、廉、耻”的核心价值观。把“忠”(爱国)作为这一核心价值观之首。柯潜很好地秉持了这一核心价值观。这在他的《读宋陈忠肃公传有感》一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中写道: 胡尘卷风天地黑,胡骑长驱满南北。崖山孤主知存亡,一夜愁心遍头白。丈夫耻作负恩生,举子擎天天已倾。孤城如斗犹百战,苍苍不遣勋功成。龙虎可骑不可挠,怒气吹人山亦倒。君臣大义心自明,白日青天悬皎皎。岭海间关草树寒,四顾无人双泪弹。国破家亡唯一死,首阳有薇那忍餐。节义文章埋不烂,万丈虹光烛霄汉。我怀往事悲复歌,烈烈英风鬓丝乱。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这首诗,我们必须首先了解陈文龙其人。 陈文龙(1232—1277),原名子龙,字刚中,号如心,莆田玉湖(今阔口村)人。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状元,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授镇东节度判官,有“不屈不挠,不可干以私”之誉。五年后(1273),元兵直逼宋都临安(今杭州),南宋朝廷岌岌可危。陈文龙力主抗元,主张“收拾(张世杰与文天祥)残兵,出关一战,大家死休,报国足矣!”未被以贾似道为首的权奸们采纳,陈文龙回兴化老家。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三月,南宋统治者降元,南宋灭亡。同年五月,益王赵 在福州即位,史称端宗,改号景炎,文龙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兼任闽广宣抚使,知兴化军。陈文龙倾尽家财,募兵千多人,决心抗元到底。同年十一月,福州沦陷,端宗皇帝乘船逃往广东崖山一带。陈文龙不仅拒绝元军劝降,还以不足三千的兵力连挫元军。十二月,因部将叛变投敌,陈文龙终因寡不敌众被擒,并同家属一起被押解北上。陈文龙在莆田被俘后就开始绝食。元将唆都多次诱降,他指着自己的肚子说:“此皆节义文章,可相逼耶?”拒绝投降。到了杭州,陈文龙要求拜谒岳庙。到了岳庙,瞻仰先烈塑像后,悲恸不已,当晚气绝身亡。据史料记载,当时元皇忽必烈闻知陈文龙忠贞不屈,曾下令将他押往大都(今北京),准备亲自劝降。明代,陈文龙被朝廷封为福州城隍爷。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认为,陈文龙与文天祥“隆名并峙”。陈文龙被俘离开兴化时曾写诗给家人。诗中写道:“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得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臣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北,唯有丹衷天地知。”何其悲壮乃尔! 我想,当我们比较充分地了解了陈文龙(谥忠肃)的悲壮人生之后,对柯潜所写的这首读后感的诗句就不难理解了。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国破家亡唯一死,首阳有薇那忍餐。节义文章埋不烂,万丈虹光烛霄汉。”是啊,作为忠贞不屈的臣子,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唯有一死而已,哪敢像伯夷、叔齐那样躲到首阳山中采薇以食,苟且偷生!他的满腹节义文章,就如同万丈虹光那样在高高的云天之上照耀着大地,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我想这正是作者的心声!也是使作者鬓丝散乱的那股从陈文龙那儿吹来的“凛凛英风”! 忠君爱国,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几千年来,它成了无数中华儿女所信奉的一条基本教义!成了维系我中华的一条红线,团结中华儿女的一个口号,激励中华儿女为保卫中华、振兴中华的一个进军的号角!屈原如此,诸葛亮如此,岳飞、文天祥如此,林则徐如此,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如此,鲁迅、邓小平等也是如此!今天,在美日反动派拼命挤压我中华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坚持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高举爱国主义大旗,誓死捍卫我中华,并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读者朋友也许会问:柯潜这首诗的标题是《读宋陈忠肃公传有感》,而我们读完诗,感觉到几乎通篇都是叙述让作者“悲复歌”的“往事”,即陈文龙在“斗垒孤危力不支”的情况下,是怎样的以一腔热血“堪衅鼓,在“如斗”的“孤城”中与敌军奋战;是怎样的坚拒敌人的劝降、诱降,呈现一股“可羁不可扰”的排山之气;是怎样无奈地南望南天,透过茫茫岭海,四泪纵横地思念着逃亡的皇帝赵 ;是怎样以一死报国的决心,坚持绝食斗争,不愿苟且偷生……似乎看不出作者读陈文龙传后的感想。这正是这位状元公写作技巧所在:看似无感而有感,看似有感而无感。作者在本诗的结尾,“凛凛英风鬓丝乱”,表面上似乎描写作者此时此刻鬓丝散乱的情景,实际上,作者之所以“鬓丝乱”,正是因为被陈文龙的“凛凛英风”吹拂所致。其深层的含义是,作者在缅怀陈文龙的悲且壮的往事时,完全被陈文龙的精神所感染,整个思绪完全沉浸其中,思绪万千,感慨万千,以致于无暇去整理那散乱的鬓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