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一蓑烟雨任平生
【发布日期:2014-10-10】 【来源:】 【阅读:次】【作者:林新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写《定风波》这首词时,已是被贬到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了。
    “乌台诗案”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曾经的荣华富贵骤然消失,从无限风光的仕宦成为朝廷放逐的对象。从此,他的人生便经历多次的起起落落。逆境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真正的强者,不会受困于冤曲,不会止步于逆境。对苏轼来说,落寞者成圣,他后半生的磨难成就了一生的英名。
    一蓑烟雨,放浪山水,面对风雨,泰然处之。旷达、恬静、超脱、乐观铸就出人生的高度,让我们看到苏轼非同凡人的品质,也让后人明白,苦难的宿命并非只是沉沦。在黄州,一词两赋横空出世,“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成千古绝唱,创豪放派词风,若无旷达心胸,何以能成。
    历史上每个时代总会涌现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大都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而如苏轼般的境遇,却并不多。他屡经磨难,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成为生命中的主题。在被贬黄州五年后,奉诏赴汝州就任途中,幼儿不幸夭折,丧子之痛使他备受打击。之后,虽历东山再起,有过一段平静的生活。但不久又受人诬告,被外贬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在被贬黄州十年后,又一路向南被贬到惠州,但他淡然面对,写下《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爱荔枝,更爱南方山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淡泊的襟怀和宁静的心境一览无遗。
    噩运似乎并未从此停止,三年后,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流放到荒凉的海南岛儋州。在宋代,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但一个超凡卓越的人总有办法让自己的心境平静下来,他不为褒贬所困,不为毁誉所扰。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日记中幽默地写道:“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他把海南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广阔舞台,开教化,启心灵,改世俗,留下了浓墨重彩。可以说,朝廷的放逐使海南有幸迎来了一位文化拓荒者,海南文化自此融入中原文化,苏轼用他的才智和影响力改变了海南的文化习俗,东坡遗风至今在海南仍隐约可见。
    人生起落无常,淡然面对并非易事。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样的境界,知易行难,说易做难,而苏轼却做到了,这正是苏轼的超凡之处。政治流放锻造了一种伟大人格,造就了一位文学泰斗。在被贬的生涯中,他向世人展现了完全独立的人格,这是凡夫俗子所无法理解的,世俗心灵所无法抵达的。他曾自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既是对人生的潇洒回首,也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苏轼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散文列入唐宋八大家,书法与蔡襄、米芾、黄庭坚并列“宋四大家”,同时是中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始祖、中国文人画的重要人物。而他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还应是精神的超逸和人格的独立,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他快快活活,无忧无虑,像旋风般活过一辈子”。国学大师钱穆评价道:“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
    虽历经风雨,却能顺其自然,把握人生机遇,创造非凡业绩,这正是对洒脱心态的皈依。心态决定状态,但这需要一个人有宽厚的胸怀和强大的承受力,苏轼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个道理。
    英国诗人兰德写道:“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种超然淡定的心境,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亦有雷同之处。
    大江滚滚东去,草木有枯有荣,唯有精神长存于世。或许我们一时还无法抵达苏轼的内心世界,但他的精神和气质,是一种尊严、一个标杆,是滚滚红尘中患得患失的人们所应当敬仰的。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