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论语》的《里仁》篇记载,面对现实生活实际,孔子对学生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说,内心仁为好,选择了不去做,哪里是明智的? 但是,《四书集注》却是这样翻译:“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在这里,朱熹翻译没有到位。这是因为孔子的“里仁为美”强调人的因素第一,在心灵中,仁要占统治地位。而朱熹的“里有仁厚之俗为美”却是居住地风俗。对内因来说,外因有时会起重要作用,但却不是事物变化决定的因素,所以,朱熹的翻译没有到位。 在现实生活中,“里仁”与“外仁”有着质的区别,“里仁”者往往是受人尊重的真君子。例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学而》)意思是说,君子生活艰苦朴素,不求温饱,不求安逸;办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他们还要做到 “上达”、“怀德”、“怀刑”、“坦荡荡”等等。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往往是“无名英雄”、“无利英雄”,很不简单。所以,真君子受人尊重。但是,“外仁”即不仁者却往往是心术不正的伪君子,他们也会做好事,办实事,有时还会信誓旦旦,骗得许多人信任,什么荣誉都会弄到手,但是却靠不住,到头来让人大失所望。所以在教学中,孔子提出了“里仁为美”新的课题。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努力去实践,做到心仁,切不可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又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人,智者利仁。”不仁者经不起社会生活苦和乐等方面的考验,往往会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祸国殃民的事来,不像仁者、智者能在大风浪中接受挑战,勇往直前,去争取胜利,为国为民建功立业。 孔子还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这里,孔夫子科学总结了尧舜禹等君子的成功经验,很有号召力。中华民族能够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是与以“里仁为美”的尧舜禹之道息息相关的。 据《论语》的《尧曰》篇记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大意是说,尧禅让舜时传授工作方法,并且告诫他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当念四海困穷,“天禄”永远保持不变。舜禅让禹时也是这样地命令禹。在这里,三人的坚持焕发着尧舜禹亲民思想和敬业精神。这一记载说明,华夏政权形成之初,如何切割蛋糕,就开始成为了国家领导人关注的问题。 凡此种种说明,《里仁》篇的主题是“里仁为美”。“里仁”与“外仁”,二者通过比较,最终道出结论。很显然,朱熹注释所以没有到位,是因为他没有把该篇各章内容联系起来研究,做到精益求精。他这样做,势必断章取义,把心灵美误为居住地美。 孔子“里仁为美”,首创严于律己,经常自我盘点,让仁在自己心里安家落户,在中国思想史上有进步意义。后人则在《大学》中提出了“以修身为本”的新课题:“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