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古朴与清雅的交响曲
——读李霞《历史故事》四屏条有感(二)
【发布日期:2014-11-14】 【来源:】 【阅读:次】【作者:黄叶】
    仙游传统人物画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人物与配景山水草木的高度协调统一,这不仅取决于画家的驾驭全局能力,更是作者画路广宽,山水人物皆擅的展现,李霞的《东山丝竹》图颇能说明这一问题。
    作为人物画题材,《东山丝竹》表现的是东晋时期无意功名利禄,谢绝朝廷多次应诏的名士谢安隐居于东山,整日携妓游山玩水,沉缅声色的故事。画面中谢安峨冠博带,胸前长髯随风飘举,愈加显得潇洒浪漫和风流倜傥;饱满的脸颊,睥视天下的眼神喻示着高贵和尊严。前后紧随两妓,一妓手攥箫管,一妓肩荷瑶琴,如是丝、竹俱备矣。(古时以“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毕竟出自王谢堂前,即身为歌妓也不失大家的雍容娴淑气质,在她们拥趸下,主人公形象更为雄迈飘逸起来。
    李霞既为扬名天下的人物画家,对人物形神的描绘刻写、表现技巧的熟谙、笔墨功力的深厚自不待说。现在,还是把视线引向前面所说的配景山水,来领略这位人物画家这一方面的造诣。
    首先,我们就近先入,画面下方斜冲而起的松树,从干、枝双勾笔迹到松针不拘于分组列排的奔放、激越、老辣、随意的笔势,可以想见当时作者所进入“疱丁解牛”般游刃有余的挥写状态!
    画幅的上半部,耸立的奇峰雄伟峭拔,法度森严的勾、皴、擦、染、点,宋元诸家的流风余韵如影相随。有山无水不活,故于两峰间夹出一袭飞瀑,山腰锁以一抹淡薄云烟,凭此轻轻地化解掉危峰对人物的压迫感。
    最后一幅是《公孙舞剑》。根据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及序,此图作该诗诗意画,似乎意有不逮。因为自叹“白首”,自称“老夫”的老杜当时所观的是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器。然而该诗乃是:“见剑器而伤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杜诗详解》)作如是观,该图的表现又契合了中国画写意精神,即通过时空置换把杜甫适时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
    且看画中杜甫,哪里能看得出有欣赏“曜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曼妙舞姿的兴奋和激动?尽管画家为此特地安排了陪观者在旁边对精彩片断的不断提醒,助兴,可依然化解不了老杜此刻郁郁寡欢,愁肠百结的神情。显然这位能发出“感时花溅泪”的诗人,在接触到可以牵动国家由盛转衰之悲情的链条时,只会留下“不知所往”的黯然神伤和一脸怆然!
    李霞仕女造型很有特点,裙衩从上到下逐渐收紧收窄已几成套路,用在该舞者身上,尤见身段轻盈灵活。据史料载:《剑器》这一舞蹈形式为“女子戎装的独舞”,因此李霞画以紧身装束,符合形式要求。在表演动作上,舞者手持双剑,上下回旋,隐含着雄健刚劲,浏漓顿挫的节奏,显示出婀娜、优美的身姿。
    较之于前三幅,该图背景安排略为繁复、驳杂。竹篱迂回,大小不一的石头参差互抵,夹叶杂草相间,梧桐枝桠交错,水墨意写的树叶零乱散布,喻示了诗人此刻的复杂心情。
    有必要说明一下,历代对“剑器”(该画题《公孙舞剑》乃为四屏条题目字数整齐划一计,实应为“舞剑器”)是否指舞曲或道具也有不同看法,如对杜甫本诗的描述,一说:“雄装,空手而舞。”,一说:“剑器类似流星,即两个圆球系以丈余彩帛之类”(该形状李耕画过,见2005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古典人物画大师·李耕》画集P86《公孙大娘舞剑器》),当然也有人认为剑器就是双剑。鉴于国画艺术表现形式的特殊性,我认为在此没有必要加以计较,何况本文仅止于李霞国画技法鉴赏层面。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