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原道》中说:“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熙熙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在这里,老子的道德观点被说得一钱不值。 《古文观止》编者按语说:“《老子》:‘大道废,有仁义。’”“老子错认仁义,故以为小。”“《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老子不知有仁义,并错认道德。”这就是说,韩愈对老子的批评得到了《古文观止》编者的共鸣。笔者过去曾读过《原道》,认为韩愈说理充分,批判有力,是篇好文章。自从读了《礼记》的《礼运》篇之后,方知老子是韩愈非。 这篇记载是:“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在这里,孔子一开始就指明“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都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有历史记载可查的东西。“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并非孔子一手炮制的。而且二者,大同社会在前,小康社会在后。前者,“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后者却是“今大道既隐”的家庭私有制国家,所谓“三代之英”是禹、汤、文、武、成王、周公这六君子。与此同时,仁、义、礼、智、信、贤、谋等在三代中出现了。 老子和孔子,一个说“大道废,有仁义”;一个说“大道既隐”,仁义等出现。二者不谋而合,都认为“大道”与仁义的出现不是同时的,而是有先有后的。这说明,老子和孔子都研究过上自原始社会,下至春秋时期的历史。原始社会又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孔子形象地称其为“大同”。大同社会实行“大道”即好的规章制度,出现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可喜景象。从夏朝始,“大道隐”即旧的规章制度过时了,仁义等也就粉墨登场了。老子的“大道废,有仁义”,说的就是这么回事,仁义道德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原始社会解体之后才出现的。 既然如此,那么,韩愈的《原道》才真正是坐井观天的产物。这是因为他的“道”不过是“博爱之谓仁,行之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实属名词解释而已,和老子“大道废,有仁义”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原道》称得上是古代注释想当然的一个典型。他自以为是,不问青红皂白,就断定老子“小仁义”,是什么“一人之私言”,显得有点霸道。这说明,对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那就是尊重;不尊重人家,那就是像韩愈这样鼎鼎有名的大散文家,有时也要犯大错误。 更重要的是老子的道德观高瞻远瞩,富于批判与继承的精神。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道”就是路,比喻规章制度。古人十分讲究“道”,师有师道,妇有妇道,父母、兄弟、亲戚、朋友各有各的道。但是,老子却认为,道路是用来行走的,人走多了就成为路,并非万古不变的。规章制度也是这样,是用来完成某个历史使命的;任务完成了,旧的规章制度废除了,新的规章制度也就产生了。这是勉励人们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随时破旧立新,切切不可以今天的制度去否认过去的制度,或以过去的制度去否认今天的制度。 相比之下,韩愈的“道”却是静止的孤立的,他在《原道》中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从此,天下竟然没有尧舜禹之道了。是真的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重视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大兴历史研究之风,总结出了爱民、富民、教育人民等历史经验,得到了自己学生和历代政治家、思想家等的共鸣,也就是说,这些历史经验从春秋传到战国,从战国传到秦汉,一代一代往下传。司马迁在《史记》的《孔子世家》篇中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在这里,司马迁的论断是正确的,是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正是因为用静止的、孤立的眼光看待“道”,所以,韩愈才有“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这样的奇谈怪论,令人哭笑不得。 老子还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是针对“下德不失德,所以无德”而言。他们为什么无德无能?是因为当了“口头革命派”,整天道德不离口,貌似正人君子,但是却理论脱离实际,没有一丝一毫价值。这是说,在老子那里,德分上中下:上者对己严格,以心仁为美,把崇高的道德品质“融化”在自己血液里,所以,他们言行举止“无违”或者“不敢为”。在这里,老子严厉批评下德者,有利于中者向上者学习。 凡此种种说明,老子是春秋后期社会学专家。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进行研究,有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与此同时还说明,《道德经》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哲学辩证法不是刚刚“萌芽”,而是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成为了那时中国人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武器。后人韩愈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前人,犯了个大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