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徐志耕、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拉贝的《拉贝日记》,但它们揭示的背景和事实都不太全面。导致今天很多中国年轻人心中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停留在《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故事里,实在是匪夷所思。在国家公祭日前夕,著名作家何建明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让我们读到了震撼灵魂的历史真相。 这本书从中国人的视角完整地反映这一事件的始末。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以详尽的一手资料,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有沪松战役的顽强抵抗和失败后的大面积溃败;有国际侨民对20万难民的英勇救助;也有证据材料的缺失的遗憾。这种罪恶是不分国籍、时期和人种,需要全人类的警醒,更让今天的人们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其历史教训与现实意义。 作者的南京大屠杀很多地方跟别人写得不一样。以前总写幸存者讲的血淋淋的故事,这些例子当然需要。但作者在探索,日本人进入南京城时它是什么样的军队?他发现它是“魔鬼”般的军队,既有高素质的战斗实力,又有很强的文化实力,从一个最高将军,到普通的小士兵,写的日记,写的诗,古体诗,都非常有水准。还有,像拉贝这样的国际友好人士,这些人有的是传教士,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生意人,外国人跑到中国来,完全跟他们没有关系,可他们甘愿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来帮助中国人。可我们中国人自己干什么去了?正是南京大屠杀,让作者找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把南京大屠杀置于历史、民族的长河中观察,他尽量让自己获取广阔的国际视野,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放置自己的思考与忧虑。他突破文体的边界与束缚,时常在叙述的空当生发出沉重的疑问:我们的民族是否还有血性?我们为何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还能相信他们的假言假语吗?读后,会让人感到,正视民族创痛,意味着民族自信的强盛和民族自强的事实。 媒体评价说,这本书是第一部由中国作家全面追述南京大屠杀的长篇作品。所谓全面性,就不能站在“被害者”一个方面的视角去看,所以作者既写了“被害者”亲述史,更多的是从日军口中及“第三者”眼里、嘴里说出和经历的“南京大屠杀”。这样处理,基本上改变和突破了以往同类作品的局限性和狭隘性。这是过去所有“南京大屠杀”文学作品中几乎都没有的。 国民意识、民族信仰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是在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与影响中完成的。正如作者所说:“国民意识的培养是需要永远、永远地不停息与间断的。我们过去没有这种公祭的习惯,以后就不能再对惨痛历史犯遗忘症。对历史惨痛教训的遗忘和健忘,以及轻视和忽略,都是更大失败的开始。”作为为首个国家公祭日的献礼,《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较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而言担负着更为艰巨的社会责任:铭记国耻,让历史的伤痛与教训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要求与信心。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但作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他在后记中写道:“一个仪式上的沉默与哀悼,只能在大环境、大氛围中瞬间感动与触动,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冷静思考、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形成主张与观念,才能形成信仰与意志,并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及时代层面上的种种深刻的问题,在一个人内心构筑信仰、坚定主张。”这的确需要我们更大的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