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师 者
——纪念朱成淦先生诞辰100周年
【发布日期:2014-12-19】 【来源:】 【阅读:次】【作者:朱加璜】
    一个人遇到奇妙的事、奇妙的人、奇妙的历史背景,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一生,那么他的生命轨迹就是一本传奇故事。朱成淦出生在莆田黄石书香门第家庭,据说两三岁时被土匪绑票过,可神奇的是小成淦天真无邪的笑容感化了绑匪,并把他送回去,还搭上了一串冰糖葫芦。虽说是有惊无险,却也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很深的烙印,但这烙印不是阴影,反而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动力,这是后话。
    朱成淦出生在“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年间,度过大革命岁月,成长在抗日战争时期,成就在解放战争年代,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风雨。在大革命时代初期,许多留学有识之士陆续回国报效国家,徐悲鸿、高剑父、陈嘉庚正是许多留洋学者的领军人物。朱成淦在晚年时候,还是非常怀念他大学老师。1935年朱成淦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科,得到徐悲鸿、高剑父、傅抱石、张书旗等著名教授的悉心指导。第二年就与恩师高剑父合作国画作品《棕榈》参加南京高校书画联展,响誉画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大学北迁,朱成淦回到家乡。朱成淦虽然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但艺术造诣初露端倪,许多教授很喜欢这个率真勤奋的年青小伙子。徐悲鸿特地举信一封,推荐朱成淦再向莆田人物画家李耕学习古典人物;后来远渡重洋的恩师高剑父写信托人邀朱成淦去南洋共同办学,但因朱成淦是独子,要回家尽孝没有受约。朱成淦回乡后不久就到集美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开始了真正的教坛生涯,同时也耳濡目染了陈嘉庚无私办学的赤子之心。
    抗日战争如火如荼,朱成淦愤然创作《抗日画集》两册,印发师生,激励人们的抗日斗志。黄永玉(中国美协前副主席、现代艺术大师、国画家、散文家)当时就是朱成淦的学生。黄永玉先生在成名后的许多篇散文多处回忆中学时期的美术老师朱成淦,点点滴滴包含着深切敬意和怀念。拜读之余,我不禁仰望天空,寻找着那颗属于“师者”的星星,是否还像“母鹿一样的眼睛看着你,对你说话”(《示朴琐记》摘句)那样闪耀着光芒;是否在天空中像“篮球场上跑来跑去发出怪声叫声,惹得观众跟他一起起哄,几乎把篮球场变成另一种性质的节日”(《示朴琐记》描写朱成淦)燃烧着激情;是否还像安慰黄永玉“学科成绩很糟糕,广泛的知识来自图书馆的闲书。总是留级,留级,留级。朱先生就偷偷地安慰我,没什么大不了,长大并不靠那些东西,你看我从小是个一百分学生,长大从事美术,几时用过三角几何。”(黄永玉散文摘句)一样关注着我们。摘录这些黄老先生所经历的事,只是为了说明“生活就是教育”是朱成淦的教坛生涯的师者风范。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或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生活就是他们的工作,他们强大的能量不是机械一样的力量,而是“慈祥、仁爱、热情、无私”的人格魄力。
    1943年,朱成淦奉母回乡尽孝道,一边在莆田中学担任教师,一边学习陈嘉庚倾囊办学。而创办学校正应验了小成淦立下的心愿,那就是要让家乡人民有文化有本领过上好日子,就不会再有绑匪绑小孩子的悲剧发生。据说当时学校聚集了许多革命志士,还一度成为地下党的活动场所,学校风气是“师生亲如兄弟姐妹,一起打球、游戏、唱歌、聊天,课外生活十分丰富,有《三毛流浪记》墙报,有讲孙悟空、鲁迅的故事会,有篮球赛等。教学方法也是新型的启发式,学生思想活跃、学习兴趣浓厚。”(摘录曾永寿《我们所知道的朱老师》)。无私的关爱是那个时代“师者”共同的人格魄力,也是那个时代品质的主旋律。
    1957年,朱成淦被错打成“右派”,挨批斗,下放回家。朱成淦为了维持一家老少的生计,下乡给农民画肖像补贴家用,生活非常艰难。但生性乐观的朱成淦从不低头,反而学习前贤林龙江荷锄埋骨(动物尸骨),广结善缘。后来,朱成淦能做的教育也只能是“教学相长”了。翁振新教授在一篇怀念朱成淦的散文《记忆中的事》写道“有逢重大活动,朱先生都想法叫我参加,让我在众目睽睽下当场作画。他则在旁边又是介绍,又是‘吹捧’”,文章情真意切、溢于言表。这时,我想到了黄永玉老先生说刚学木刻情景的一篇散文,写得非常有趣“朱先生像只老母鸡带着刚出生的惟一的小鸡,四处显颜色给人看,还把我的第七、第八或第九幅作品寄到沙县宋秉恒的《大众木刻》杂志去了,发表了!” 这里师生的教与学的教育关系,诚如黄永玉《示朴琐记》中说朱成淦“授课方法很像哈佛大学的‘希明纳’是不分长幼式的散淡而肃穆活动体例。朱先生自己学的是中国画,对我却什么都谈,油画、雕塑,主要是引导我走进新兴美术。”
    朱成淦居住黄石老家,和我是同乡,我工作之余就去他家窜门学艺。朱先生鹤发童颜,身体魁梧硬朗,即使是拿着拐杖,也总是抬头挺胸,走起路来笃笃有声,就好像自己是棵会移动的不老松,那时朱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了。其实,朱先生晚年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冠心病很严重,住过几次医院,我每次去的时候,先生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会与你谈上一会半载的,什么古诗词的平仄押韵,什么古今人物画家的笔墨特点;什么生活琐事都谈,他会给你出点子拿主意,或亲自打电话或写信帮我排忧解难;有习作拿去请教,他会高兴的像个孩子,就好像是自己画的一样,他不会批评,只会说这个地方该怎么画,有时还会帮你弄几笔。记得我拜师的时候是和我祖父一起去的,后来每当我们告别的时候,只要先生身体好点,他总会送我们到厅前的走廊,先生双脚并立,身体前倾躬身掬别,开始我很惊讶,以为这只是古人的一种礼仪而已,第二次第三次……我一激灵,慌忙也学着双脚并立掬躬还礼。这个情景我毕生难忘,亦当是“师者”对艺术特别尊贵的一个嘱托吧!
    2001年初冬,先生终于走完他奇妙的人生旅程,就好像他最喜爱画的古代村野遗老骑着毛驴,定格在飘着风雪的灞桥画面上。或是低吟着诗句,或是颔首微笑,寻觅着山崖边上的梅花香。先生一生为家乡做过数不尽的公益事业,由他倡导并捐钱、捐画、身体力行修建保护的文化遗址有很多,但他从未为自己做过丁点奢侈的事。黄永玉老先生在给莆田友人写过一封信提到“成淦是一位好人,一位忍辱负重,爱家乡,爱祖国的好人。这种人每个地方出这么几个,那个地方就一定会充满生机和希望。”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