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一部乡土气息浓郁的乡志
——读《石苍乡志》随感
【发布日期:2014-12-19】 【来源:】 【阅读:次】【作者:吴燕泰】
    《石苍乡志》于2014年3月由国家方志出版社出版。乡志使用小篇结构,全书依照事物属性归类,共设22章90节,文字总量765千字。志书运用系统完整的史料,记录了石苍从古到今的沧桑巨变,展示了有建制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成就,反映了石苍人民艰苦创业、勇于进取,建设美好家园的光辉历程。
    石苍位于仙游县北部山区,北面与永泰县相邻。境内地貌独特,山川毓秀、溪流纵横、珍花异草、奇石幽洞、湖光水色、古树篁林,胜景甚多。石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实,历代名人辈出。1943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和闽中特委机关办公地曾设在高阳村,领导群众开展地下革命斗争。石苍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构成石苍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与红色旅游的综合性景区。
    打开《石苍乡志》,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迎面扑来。卷首近百帧彩色照片,为石苍资源、特产、景观、人文与民俗的写真:有莆田市第二大水缸之称的金钟水库、有自建的青龙溪水库及电站;有流光溢彩的五湖秋色、济川田园景观;有原生态的山竹林风光和珍稀古树红豆杉、桫椤树、罗汉松、水银树、千年桂花树及樟包榕等;有田坑岭古道、化蟒洞、宋代石桥;有济川古民居和清代过山旧民居。人文方面有宋宰相郑侨早年的“读书亭”、古代中举的“旗杆石”,有古人治家石刻“格言”及清代画家林兆棋的壁画……民俗特产方面有深山无污染的各类水果、香菇、冬笋、笋干等,有民间年节供祭的红团、白糕、清明龟以及各类名菜等,单这些照片,就浸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石苍乡志》的卷首照片,摒弃了人们习以为常的采用大量建筑物的思路,所组合的彩照皆紧紧围绕石苍的资源特色、旅游景观、文化民俗等内容,与志书正文互相呼应。尤其难得的是将一些即将消失的生产工具照片入志,如:石臼、石磨、手臼、水车等现在已经没有使用的旧工具,这是有识之举,也符合省方志委关于入志照片的要求。人们可以从这些旧用具中了解先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极具存史价值。读者还未阅读内文,先从照片对石苍的地理地貌、资源物产、旅游景观、文化民俗等有了很深的印象。
    在正文的《民俗》、《宗教信仰》及《附录》中,其乡土气息更加浓郁,如“劳动习俗”、“婚嫁习俗”、“岁时节俗”、“民间信仰”、“歌谣俚谚”等章节,从中可窥视石苍人民在长期的生存和生产生活活动中所积淀的深厚浓郁的乡土民俗。特别是民俗与附录中的许多民歌,都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民俗色彩。如《西山谣》,通过烧炭哥与山妹的山歌对唱,从烧炭哥身上看到了憨厚、率真、清贫、艰苦乐观和易于满足的山民朴实形象以及山妹的谨慎爽直与善良。这样的山歌对唱,很像《刘三姐》中的民歌对唱,前者为山区的山歌,后者为水乡民歌,一样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再看《十双郎鞋》,通过女子为夫君绣鞋的描述,表现民间贫贱夫妻相亲相爱与坚守到老的纯真爱情。《十二月山歌》通过民间庆祝十二月节庆和节日的活动情况,表现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欢乐情景。像这样真情生动、质朴清丽的民歌,如今已是凤毛麟角了。为什么现在我们很少能读到这样的作品?人们会不由然地产生联想:到底是生存境遇和生活节奏改变了创作背景,还是什么原因消融了作者的创作主张与灵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石苍乡志》中读到像《西山谣》、《打猎歌》、《一支竹担》、《绣花兜》、《长工歌》、《十双郎鞋》之类的民歌后,生活在喧嚣都市久的人会获得一次朴实的回归,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
    《石苍乡志》在编纂形式方面也是成功的,志书严格按照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和编纂行文规范要求,从篇目设计到行文记述,都遵守志书体例,做到记、述、图、表并用,并注意横排竖写,做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特别注意突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其中将“革命老区乡”和“旅游景观”升格为章,符合石苍的乡情特点和资源特点。在文字记述中坚持冷修辞手法,做到只述不议,详今略古,详略的当,全志语言比较流畅。国家方志出版社对《石苍乡志》评审(初审、复审、终审)后评价:“该志布局有序、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文风朴实,在众多的乡镇志中突显其独特的乡土气息和人文价值。特别是在编写方式方面,既遵循传统体例,又注重体裁创新。比如,章下统一设无题序,用精炼语言勾画出本章所记事物的发展轮廓,便于读者形成整体概念。另外,有一些章节后设附文,把有地方特色的事物进行具体展示,增强了志书的记述深度,丰富了志书的内涵。”
    的确,《石苍乡志》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掩卷之后,仿佛眼前还呈现清清泉水、郁郁山花和那“雨去风来青山自在,草横石卧绿水逍遥”的原生态景观。
    《石苍乡志》是一座对外沟通的文化桥梁。她那绰约幽婉的自然风光、璀璨文明的历史文化、蕴实丰富的山水资源、淳良古朴的风俗民情、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勤劳多智的能工巧匠,美味独特的环保食品将吸引天下游人到石苍旅游,吸引企业家、开发商到石苍投资办企业。志为媒,石苍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