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有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说的是汉时黄香,江夏人,年方九岁,明晓事亲之理。每当炎热夏季,黄香扇枕,使枕席清凉,便于父母休息。到了严冬季节,黄香以身温暖被褥,使父母暖卧。于是“扇枕温衾”事迹名播四方,黄香则被录入《二十四孝》之中典型一例。 笔者综观城乡各地凡宫祠庙宇,绘有《二十四孝》壁画甚为普遍,民间流传《二十四孝》故事由来已久。当代学者沈泓,江陵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多年来搜集了不同版本《二十四孝》资料,深入研究,走进古人的孝道世界。 沈泓明确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而《二十四孝》故事中的精华和糟粕表现得更为鲜明。精华部分是古人历来认可的,而糟粕部分则是对人性的巨大扭曲。早在1926年,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文中就提出了尖锐批评。鲁迅批判“郭巨埋儿”、“戏彩娱亲”、“庚黔娄尝粪”诸类故事充满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色彩,“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沈泓认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拾椹供亲”、“打虎救父”等故事,更多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真挚的事亲养老的情感。虽然不免或多或少地被涂抹上封建迷信的色彩,宣扬因果报应、天赐神助,但在另一层面上,也不难看出人们对孝子孝道的肯定与美好的祝愿。《二十四孝》中还有一些荒唐的故事,如“哭竹生笋”、“卧冰求鲤”之类,无所谓精华和糟粕,今人可不必理会。而精华部分如“扇枕温衾”、“怀橘遗亲”,还有闵子骞批评继室对前妻之子的虐待,元谷对父母虐待老人行为的规劝等,都具有教育意义。这类精华部分延续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美好传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对“弃官寻母”、“闻雷泣墓”之类故事,表面上看来,这个人高洁,连官都不做,竟弃官寻找自己的母亲;天一打雷赶快去坟墓上陪自己的母亲,让人十分尊敬。但往深里一想,这种人充满了自私。用现代人的话来说,这些人有心理障碍。怎么能为一己之私而废天下大事?这样的人,为了自己的所谓的小家,怎么能担当责任? 《二十四孝》中也有儒家孝道的精华。比如“芦衣顺母”故事:闵损生母早丧,父亲娶了后妻,随后又生了两个儿子。寒冬之际,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上棉花做的保暖外衣,却给闵损做一件用芦花做的单薄衣服。后来在一个严寒的冬天,闵损驾车时被父亲发现冻得发抖,盘问之下方知儿子只穿一件芦花做的单薄衣服。父亲顿时火冒三丈,决定把狠毒虐待闵损的妻子赶出门去。闵损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受冻,如果母亲不在了,家里的三个孩子都要受冻挨饿了。”明朝江南大才子唐伯虎写过一首《百忍歌》,歌中罗列了八个能忍的典故,其中一个是“闵子单衣寒也忍”。可见《二十四孝》故事中,精华部分可以继承,糟粕内容必须批判。 古代有一句流行的俗语“自古忠孝两难全”。这句话是对孝道提出质疑,已经婉转否定了孝道的意义。但是,令人疑惑的是,在封建社会千年历史岁月里,又是人人都谨遵孝道呢?当官者,如丧考妣朝廷批准返家守孝三年,谓之“辞官待孝”。 “用辩证的观点看孝道,孝道才会合情合理”沈泓如是说。 |